首页 > 专题专栏 > 洪江市十四五规划 > 历史规划

洪江市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1-10-09 11:11 信息来源:洪江市发改局

洪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划  纲  要

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按照党中央、省委、怀化市委要求和《中共洪江市委关于制定洪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从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任务、发展保障等方面阐明全市“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战略。是全市各级各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要如期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客观分析发展形势,把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明确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科学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压力很大、面临挑战很多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按照“实干创新业,实现新发展”要求,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务实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夯实了“十三五”发展基础。

1“十二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综合实力、结构调整、城乡环境、改革力度、社会事业、党风政风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7.82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66.1%,年均增长10.7%,其

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78亿元、35.17亿元、43.87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21.4%80.2%76.2%,年均分别增长4.0%12.5%12.0%;实现公共财政收入6.17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68.2%,年均增长1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3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57.4%,年均增长9.5%“十二五”期间完成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3.42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的3.4倍,年均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78亿元,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18元,较“十一五”期末66.7%,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25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72.7%,年均增长11.5%

——结构调整明显优化。三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21:34:45调整为2015年的19:36:45,第二产业比重上2个百分点。工业支撑日渐有力,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2.22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78.3%,年均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68亿元,年均增长13.0%。期间,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共引进工业企业22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0.5亿元;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2个,其中21个新建项目和31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成功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黔城片区入园规模企业9家、新建在建项目8个,安江片区现有存量规模工业企业近20家、5个重点新建项目正在实施;安江水电站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托口水电站

420万千瓦机组和3万千瓦生态机组并网发电,苏宝顶风电场75台机组并网发电。农业基础日渐稳固,粮食总播面积、总产量连续五年分别稳定在45万亩、17.2万吨以上;耕地有机质提升—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等大型项目相继实施,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正式落户我市,支农资金整合柑桔项目、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清洁工程等项目均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优质杂交稻、柑桔、工业原料林等七大优势农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一批种养殖核心示范园区;逐步探索建立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2015年流转土地达12万亩;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70个,其中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7个;黔阳冰糖橙、黔阳脐橙、大红甜橙获得国家绿色产品标志证书,填补了我市绿色食品的空白,托口生姜、大崇金秋梨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农机总动力达32.25万千瓦,我市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第三产业发展日渐加快,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成功引进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洪江市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推进以黔阳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发展,黔阳古城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相思湖生态公园基本建成并开园;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与深圳德福基金成功签订雪峰山生态旅游战略投资协议,国家林业局批准洪江市清江湖为国家湿地公园;我市被评为“湖南省旅游强县”,2015接待国内外游客119.9万人次,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07亿元。此外,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以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万村千乡工程”深入推进,11个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基本完成;全市物流企业增加到17家,网点增加到23个。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管成效日益明显。累计编制各类规划330个,实施重点城镇建设项目143个,完成投资25亿元,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4%;黔城累计投入13亿元,实施了主干道硬化、绿化、美化建设,一批教育、卫生、休闲、购物、住宅等民生项目顺利推进,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平方公里;安江旧城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提质扩容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城建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托口新集镇初具规模并全面投入使用,主干道工程、给排水和供电系统等基本建成,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其他乡镇集镇建设稳步推进。同时,大力开展城区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顺利审批通过。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累计投入3.05亿元,治理病险水库87座;投资5098.83万元,综合治理中小河流24.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7.3万亩,兴建饮水安全工程63处、解决15.88万人的饮水难题;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32760.47公顷,完成灾毁耕地垦复项目13.48公顷,完成耕地开发项目641163.6公顷,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牌24块,界桩650块;316个行政村新农村村庄整建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指导实施岩垅乡空田村、龙田乡胜利村新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改造城乡电网1248公里,建成沼气池2370口;整合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和“大喇叭”工程,建成农村综合信息系统,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市污水处理厂、黔城及安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验收达标并投入使用,完成污水主管网建设44.5公里;“碧水、青山、蓝天”工程持续推进,完成绿化造林15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69.6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18个、生态村10个、怀化市级绿色学校7个、绿色机关4个、绿色宾馆2个、生态村195个,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9起,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下降8.6%,我市成功列入重点生态功能区。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累计实施重点交通项目15个,完成投资80多亿元,包茂高速怀通段、209国道黔城绕城线、池黔公路洪江市段改造顺利完成;怀邵衡铁路洪江市段开工建设;完成农村通畅公路920公里,投入客运班车53台,在11个乡镇开通乡镇集镇到村客运班线33条,群众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

——改革力度明显加强。各项改革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及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全面完成,乡镇合并任务基本完成,合村工作即将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完善,在全市全面实行居民看病就医、经费结算、健康管理全程“一卡通”。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宽覆盖、深度服务的五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成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林权数据库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扎实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公务卡结算制度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完善,非税收入改革扎实,完善乡(镇)、村运行经费保障体制,逐步提高乡(镇)、村财力保障。金融创新步伐加快,成功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严格国有资产处置和使用制度,提高了国有资产处置和使用效益。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先后引进大小产业项目62个,实际到位境外资金2096万美元、境内资金173.59亿元。行政事业改革有效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本级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67项,梳理责任清单1367项,公布下放权力清单1388项。城镇建设体制制约逐步缓解。积极整合市城建投、旅游投、经建投,成立新的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成立安江建设与发展管理委员会;成立征地拆迁协调机构,征拆工作平稳推进。发展要素瓶颈有效缓解。积极向上争取,成功列入省级扶贫开发比照县(市),获得上级扶贫资金1353万元,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支持。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移民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实行“常委包村、单位包组、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举全市之力全面抓好托口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完成移民搬迁710924320人并成功蓄水。同时,依法推进托口、安江、铜湾、洪江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工作,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引进招录高中、特岗教师394名,8名,定向委培农村中小学教师163人,全面落实边远山区教师津贴及乡镇教师工作补贴,完成43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4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 累计拆除学校危房2.9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7万平方米。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新农合参合人数累计达150余万人,参合率达95%,累计160余万人次获得农合补偿,补偿金额累计达6亿余元;伤害监测工作、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两非”典型案件查处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村医李晓正获得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最受关注奖,戴建平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体良好,连续3年保持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文化强市”工程全面实施,共建成乡镇文化服务中心25个、农家书屋333家,舞蹈《乖乖花瑶寨》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首届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展演优秀奖,踩田薅秧舞获省艺术节金奖。科技事业取得较快发展,2011年我市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优秀县(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期间连续两年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5882套,发放廉租房补贴378.6万元;各项社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29.63万人次,累计支出各类社保资金11.6亿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6009人次,农村累计转移劳动力就业85962人次。深入开展“市级领导大接访”活动,畅通信访渠道,疏通群众情绪。积极推进“平安洪江”创建,持续开展“打非治违”、扫黑除恶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综治维稳工作力度,成立巡特警大队;拓宽法律援助覆盖面,全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加强学校、幼儿园、公共场所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保卫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用力开展专项整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旗帜鲜明惩治腐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四风”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干部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党风政风呈现出许多新变化新气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常态化长效化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10
绝对值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5
绝对值

年均增长(%

2015
绝对值

年均增长(%

1

生产总值(现价)

亿元

49.38

92.58

13.0

97.82

10.7

2

    第一产业

亿元

10.35

13.60

5.0

18.78

4.0

3

    第二产业

亿元

16.98

38.68

21.5

35.17

12.5

4

        工业

亿元

15.73

36.50

21.9

32.22

12.3

5

            规模以上

亿元

14.23

34.20

23.0

30.68

13.0

6

        建筑业

亿元

1.25

2.18

10.0

2.95

15.4

7

    第三产业

亿元

22.05

40.30

10.6

43.87

12.0

8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67

8.40

18.0

6.17

11.0

9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56

4.72

13.0

4.03

9.5

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3.84

五年完成200亿元以上

“十一五”翻一番

373

16.2

11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2.84

26.97

16.0

27.78

16.7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

4821

8496

12.0

8325

11.5

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168

17986

10.0

18618

10.8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1

4.0

15

城镇化率

%

43.0

38.4

16

人口自然增长率

7.0

6.9

17

万元GDP能耗下降

%

五年削减18%

18.2

18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五年削减10%

10.1

19

亿元GDP安全生产死亡率下降

%

五年削减10%

10.2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生产总值的绝对值为现价,增速为不变价。

2.“十二五”累积的宝贵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回顾“十二五”期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宝贵。五年的发展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立足实际谋发展。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优势,完善发展思路,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作为强市之基,凝心聚力打造工业园区平台,千方百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必须坚持把握趋势抓发展。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努力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致力培植财源、强化征管,壮大了财力;致力向上争资、扩大融资,缓解了资金压力;致力挖掘潜力、依法报批,破解了用地难题,为承接产业转移、培植产业支柱、推进项目落地、加快城镇建设提供了要素保障,赢得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先机。三是必须坚持执政为民促发展。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生活的安康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抓起,从群众受益最大的事办起,从群众最需要的事做起,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发展惠及于民、致富于民,这样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发展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四是必须坚持改进作风保发展。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系列活动,切实改进了我市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作风的转变为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在落“十二五”规划中,市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一抓到底,全力推进了一批工业、商贸、城建、旅游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将赶超发展的举措一件一件落到实处。五是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驱动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破除一些固化的思维定势,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前人、突破常规、突破自我,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我市发展步伐。

在全面总结“十二五”成就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一是发展压力依然较大。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整体不强,投资增长乏力、后劲不强,产业发展落后,新的增长点发育壮大尚需时日。二是经济转型仍然较慢。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骨干工业企业和重大项目缺乏,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小、特色不明显,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三是经济下行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疲软;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交通、水利、电力、供水、环保、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财政收支压力大,总量偏小,而民生领域刚性支出项目较多,导致社会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四是发展阻力仍不同程度存在。不稳定因素较多,信访秩序不规范,恶意阻工、强揽工程等扰乱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依然可见;政务环境有待优化,慵懒散等作风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于这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十三五”期间,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有效加以解决。

第二章 “十三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洪江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较为有利的政策环境,机遇与困难同在、挑战与发展并存。

3.重要机遇。一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十三五”期间世界经济将呈现温和发展态势,我国将继续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产业升级为主线,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新常态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经济区域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这将在我市周边形成求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我市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为稳固的外部发展环境。二是强大的战略支撑。“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在重视进一步做强沿海经济增长动力的同时,将进一步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武陵山等片区扶贫开发等战略,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这为我市全方位开放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湖南省将对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培育长株潭两型社会现代化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怀化市将继续推进“鹤中洪芷城镇群”发展战略,培育大湘西地区重要的经济“隆起带”,这必然导致各实施规划的出台,一大批重点项目、一大批资金将进入各类规划视野范围,在不同层级战略推进的辐射范围内,必将带来洪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升温。三是有利的政策环境。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湖南省将进一步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统筹推进武陵山和罗霄山集中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立跨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加快以市州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性城镇群建设,推动县城和中心镇提质扩容,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打造一批边贸、旅游等特色经济强县,这将带来差异化支持政策的完善落实。同时“比照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 重点生态功能区”等政策帽子将为我市争取更多项目、争取更多资金创造更多条件。四是发展基础更厚实。我市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平台得到进一步夯实,谋发展、解难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干、特干”打下了良好基础;在省委“四化两型”、怀化市委“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和我市市委“一体两翼”等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中,我市谋发展、求赶超的强劲势头有增无减;多年谋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锻造了一支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人才队伍,为我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4.主要挑战。一是国际环境带来的挑战。全球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围绕全球利益格局的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影响合作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竞相破解经济困局,产业竞争加剧;竞相抢占发展制高点,科技竞争加剧;相争夺国际经济主导权,贸易竞争加剧等,这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融入全球经济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二是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世界经济虽然呈现温和发展态势,但其发展态势仍然存在较多变数,而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国宏观经济调节杠杆的微调,政策变动、投资动向变化都会给我市这样一个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三是区域间竞争带来的挑战。“十二五”发展情况来看,我市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与溆浦、辰溪等县市差距进一步拉大,部分指标被“十二五”初期相距不大的中方、芷江等县市超越,可谓是标兵愈行愈远、望尘莫及,追兵穷追猛进、或以并行甚至超越。“十三五”期间,各县市区必将在“鹤中洪芷城镇群”战略推进过程中加快融合进程,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加快赶超,区域间竞争将愈演愈烈,而我市也必须在“鹤中洪芷城镇群”战略推进过程中不落后、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保持同步,实现后发赶超挑战巨大。四是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带来的挑战。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出口可以忽略不计。“十三五”期间,投资拉动型经济状态难以改变,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初具雏形,产业集聚、集群效益暂未显现,对项目、投资的洼地吸引暂未形成,在民间资本没有充分激活的情况下,我市投资主要依靠政府性资金投入和机遇性投资,持续性、健壮性都很弱,而激活消费、增强消费短期内成效不明显,催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承载后发赶超的攻坚难度很大。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仍是我市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尊重发展规律,科学应对挑战,坚持干字当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认真落实省委“三量齐升”“五化同步”和怀化市委“一极两带”、“一个中心,四个怀化”的战略目标,按照洪江市委“实干创新业,实现新发展”要求,推进实施“一核三区”战略,突出生态主题,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突出打造知名旅游品牌,突出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发展体制机制,注重民生福祉,全力推动洪江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市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坚持以民为本。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富民、惠民、安民,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区域发展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增强区域内生发展能力。

——坚持生态发展。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把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性工作,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造福全市人民和子孙后代。

——坚持项目带动。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项目带动长效机制,突出开发建设科技型、成长型、带动型、税源型的项目,以项目带动发展,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促进投资增长,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坚持特色发展。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我市在特色资源、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在新材料、建材、农产品加工、纺织等特色优势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突出错位发展,充分借助周边地区的发展资源,加快区域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实施重点突破。

第四章 总体要求

实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必须遵循三个方面的总体要求:

7.贯彻“五个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注重于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协调发展注重于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绿色发展注重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发展注重于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发展注重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必须把“五个发展”新理念贯彻落实到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8.落实“三量齐升、五化同步”和“一极两带”、“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新要求。推动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三量齐升”及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是省委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总要求。“一极两带”是省委省政府对怀化市发展战略布局和战略重点的新定位。“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是怀化市委市政府未来五年发展的总抓手。未来五年,必须把这些要求作为推动洪江市发展的战略基点,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要认真对接怀化“一核三轴六组团”战略,做大做优黔城工业集中区,积极融入怀黔千亿工业走廊建设,努力打通黔城到洪江区快速通道,使我市成为对接“鹤中洪芷”核心增长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9.推进实施“一核三区”战略。“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未来五年,我市必须紧紧围绕实施“一核三区”战略,按照“实干创新业,实现新发展”要求,坚持生态主题,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商贸物流现代化,统筹区域持续协调发展。

第五章 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10.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0%以上,到2020年达到126亿元(不变价);人均GDP力争突破30000元大关,年均增长8.0%以上;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年均增长10.0%以上,到2020年达到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6%以上,2020年达到20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以上,2020年达到49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8%以上,到2020年达到50亿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二产提速,三产提质,一产提效,二、三产业贡献度不断提高,“二三一”型结构更加突出。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53748,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市治黔城和其他中心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城镇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十三五”期末达到54.0%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精心策划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拟重点实施重大项目263个,计划投资469.1亿元。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0.62吨标准煤/万元,森林覆盖率维持在68%以上,文化旅游业占GDP比重达到30%,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以上,万元GDP水耗降低到80立方米/万元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4万亩以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管理体制、医疗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等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年均增长1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社会事业全面加强。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事业得到加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达到100%,大病医疗二次补偿做到了应补尽补。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就业渠道明显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 %以内。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68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00元以上。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安定和谐幸福。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乡风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11.指标体系。

专栏2:洪江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名  称

计量
单位

2015
完成

2020年规划

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长
%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

亿元

82.03

126.21

9.0以上

预期性

2

工业增加值(不变价)

亿元

28.05

44.44

9.6

预期性

3

公共财政收入

亿元

6.17

10

10.0以上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4.79

[769.13]

16.6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7.78

50.73

12.8

预期性

6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26.6

35.0

[8.4]

预期性

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6

20.0

14.4

预期性

8

城镇化率

%

38.4

54.0

15.6

预期性

教育
科技

9

平均受教育年限

10.6

10.5

 

预期性

10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5

91

0.5

预期性

11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总值比重

%

0.5

1.5

1.0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万人

0.3

1.0

0.7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13

耕地保有量

万亩

44.8

44.0

动态平衡

约束性

14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
/万元

0.63

0.62

0.01

约束性

15

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
/万元

99

80

19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7

16

 

约束性

17

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减少

化学需氧量

3671

3598

-0.4

约束性

氨氮

453

444

-0.4

二氧化硫

2458

2409

-0.4

氨氮化物

444

435

-0.4

18

森林覆盖率

%

68.24

68.74

0.5

约束性

19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70

95

25

约束性

20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

98.3

95

 

约束性

社会
民生

2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3277

3000

 

预期性

22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33809

30000

 

预期性

23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4.4

95

0.6

约束性

24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1765

700

 

约束性

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618

35068

13.5

预期性

2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325

16100

14.1

预期性

27

基层民主参选率

%

90

95

5

约束性

28

社会安全指数

%

97

100

3

约束性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为2010不变价。


第二篇 发展动力 创新改革发展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改革促动和开放带动战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形成创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六章 全面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到2020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20%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12.加强科技攻关。加大科技研究、转化、推广力度,通过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组建洪江市生物研究所,引进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中草药提取物。组织实施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性的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支持新能源、矿产资源加工、农林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到2020年,新增科技成果10项以上。

专栏3:科技攻关重点领域和项目

新能源产业:高山风能产业、太阳能开发等清洁能源,风力发电及零部件。

农林产品加工:粮油作物、果蔬、畜牧水产品种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病虫害防治技术、抗旱造林技术、林木病虫害防治、现代林业育苗技术等。

节能环保产业:锰、钒、硅、金等工业能源综合利用,生态恢复、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机械制造产品节能降耗。

电子信息产业:移动电子商务、“三网融合”等关键技术与产品、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进工程、电子商务进农村系统工程等。

物医药产业:高抗高产优质农作物良种、中草药提取物、无病毒种苗繁育、药物发现及创制、名贵和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新型中药饮片等关键技术与产品。

资源环境: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旅游、灾害预警与防治等。

13.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和专利申请的主体。鼓励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推广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商业运营能力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科技骨干企业。到2020年,专利发明申请量年均递增20%以上,力争50%的规模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构。

14.拓展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现有创新平台的政策扶持力度,依托产业园区、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采取对外引进和本地合作共建等方式,力争新建设一批省级、怀化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创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推动建立产学研用创新战略联盟。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知识流动、技术扩散、成果转化和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到2020年,力争新增35个省级、怀化市级创新平台,全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50%以上。

第二节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建立和完善众创平台,着力优化服务环境,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创业创新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良好氛围。到2020年,全市新增创业创新主体3500个以上。

15.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加强创业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等途径,大力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科研院所、企业等有利条件,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设运营一批众创空间。建设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打造一批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专业服务型、创客孵化型孵化器,集成和共享科技成果、人才、资金、政策等信息。搭建创业创新区域平台,支持对现有的孵化载体、闲置厂房等进行改造,聚集相关产业联盟、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办公场所、居住条件,打造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构建5个以上市本级众创空间。

16.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为创客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制定创业激励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科技特派员创业政策,支持本地工商人士二次创业,完善基层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落实各项普惠性税收措施,支持众创空间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活动。丰富创业融资模式,探索“政府引导、众创众筹”的模式,尝试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人才创业创新。以提升完善创业项目植入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为目标,建设创业创新网络平台,为广大创业创新者提供创业导向、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专业咨询等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一站式服务。发挥各类媒体宣传导向作用,弘扬创业创新精神,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专栏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

载体升级发展工程。加强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打造10个以上市本级众创空间,支持20个以上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增创业孵化基地5个。

资源开放共享工程。有效整合科技、信息、教育培训等资源,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创新技术平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平台,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素质培育提升工程。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培训,组织各类创业创新比赛,开展多样化培训教育,激发创业创新热情,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和素质。

人才激活开发工程。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激发科技人员、大学生、专业技能人才、外出务工人员等创业创新主体创造活力,开发创业创新潜力。

环境提质优化工程。创新体制机制,为创业创新提供各项便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减免相关收费。

财政金融支撑工程。加大财政支持和统筹力度,支持创业创新健康起步成长。完善金融服务,拓展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创新。

第三节 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把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按照服务发展、高端引领、统筹开发原则,着力抓好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造就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

17.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体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积极主动引进所需人才,注重引进高学历人才和目前紧缺的人才,改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和专业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实用工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紧缺人才培养,同时通过教育培训、自学等途径不断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使现有人才通过继续升造来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鼓励以短期服务、合作研究、承包经营、技术入股、引才引智引项目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开发重点学科、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等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大力支持返乡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培养使用好本土人才,促进全市人才总量和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

18.营造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构建重创新创业实绩、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遵循人才需求、选拔、使用规律,形成知人善任、用得其所、合理搭配的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探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鼓励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促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聚集。完善人才服务和管理体系,建立柔性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营造自由流动、包容开放的用人环境,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

专栏5: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企业创业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每年支持不超过3个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周期为3年,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

领导干部联系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制度。在市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人联系一名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一个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密集的单位、一个科研项目。

现代农业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扶持100名农业技术公益性推广人才;加大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培植力度,重点扶持培养1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扶持培养100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其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力度,重点扶持培养100名种养大户和创新创业人才。到202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4500人左右,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建设工程。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在全市培养造就一批学术名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严格新进教师准入条件。到2020年,全市形成学前教育教师以专科为主,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教师以本科为主并且研究生占一定比例的学历匹配格局。

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卫生专业高级专家人才库”,为全市重大疾病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到2020年,全市本科以上学历医卫人员达到400人以上,高级以上职称医卫人员达到100人以上。

人才引进规划。制定人才柔性引进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广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实施“特聘专家”制度,鼓励省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来我市从事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或其他专业服务;鼓励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积极引进省内外技术与管理专家、经济专家、文教专家来洪服务。到2020年,我市培养和引进工业、旅游、农业、水利、环保、交通、城建等经济领域急需紧缺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00人以上。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产业计划。强化基层科技人才支撑,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面,实施“三个一”工程:建设一个专业化科技特派员团体,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人才人口占有率达到8%以上。

第七章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制定和实施更加务实的改革政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社会力量,大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关键环节改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19.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全力承接省政府、怀化市政府下放审批事项,取消下放一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通过分类处理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编制并公布市人民政府权责清单,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实行清单管理,破除中介垄断,加强中介监管。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建立网上政务服务与电子监察系统,完善市、镇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审批,加快将政府服务延伸到村居,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20.优化组织机构。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进一步巩固完善大部制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全面完成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任务,平稳推进乡村撤并工作,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探索将市本级部分行政执法权依法委托下放到乡镇,增强乡镇政府经济社会事务治理功能。

21.严格绩效考核与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标准,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厘清理顺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形成高效、协同的行政运行机制。加强行政立法,建立权力、责任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全市统一的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体系。继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强化行政问责和绩效考核制度,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等软环境。完善公职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问责制等五项长效机制的深入实施,加大考核工作的外部评议力度,提高公众对考核评议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度。

第二节 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切实保护企业和公众市场经营活动。

22.科学界定产权归属。遵循“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基本要求,依法划分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严格界定标准、界定程序和操作步骤,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经营使用者和其他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加强产权界定协调和裁定。

23.强化各类产权保护。坚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确定公有和非公有产权的平等法律地位,有效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不断完善国有产权交易流转监管办法和实施细则,提高国有资产交易流转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查处侵犯市场主体产权的典型案例,引导和改善保护产权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24.规范产权交易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清理和修订限制各类产权主体发展的政策制度,进一步规范交易程序,促进多种形式的产权交易。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培育一批覆盖面广、专业技术性强的产权交易所(中心)、资产调剂市场、承包市场和租赁市场。加强产权交易的监督监管力度,保证产权流转顺畅。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充分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全市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处理,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完成国有企业分类,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和发展壮大一批的思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推进双溪煤矿、林业开发公司改革,加快食品公司、纤维板厂、标准件厂等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强国资监管,建立国有资本投资台帐,加强对出资企业的监督,不断推进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授权经营机制,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进政企分开。

26.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出台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机制,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和落实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方法,对进入微利或非营利性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民间资本,建立激励和补贴机制。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制为私营企业。

27.有效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制定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中介组织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支柱行业、新兴行业和开放度较高的领域组建行业协会,重视并发挥其在制度行业标准、坚持行业自律、推动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作用。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事业单位分离。提高专职人员素质,加强行业协会能力建设。

第四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28.建立公平开放市场规则。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加快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着力规范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行为。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打击违法经营,加大对地方保护、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组织开展各类整治活动,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给予各类市场主体均等的机会。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29.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按照“健全金融网络、拓宽融资渠道、服务经济发展”的思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进一步完善银企、银政协调机制,促进银企对接,加强银企合作,不断扩大信贷投入。引导规范民间资本阳光化运作,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和融资担保模式,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实现金融服务乡村全覆盖。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加快推动农业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保险产品创新试点。

30.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着力构建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政府重点监管价格行为的管价机制。完善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政府定价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居民用水、电、气阶梯价格改革,推进城市民用管道燃气阶梯价格制度。加强价格监测和预警、成本监审和社会监督,防范和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

3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坚持以法制为基础,以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全面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拓展信用服务产品应用范围。推动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履约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信用服务业务发展。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培育履约守信的行为规范,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

第五节 健全现代财政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市场预期、改善公共服务等职能,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32.完善收入征管机制。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科学制定地方权限内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加强重点税源的监控与分析,提高税收预测与征管水平。创新财源涵养模式,建立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淡化收入任务考核,突出收入质量考评,建立对虚增财政收入的单位予以惩处的机制。完善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出台非税收入“缓、减、免”管理办法,实行收入申报缴纳,确保非税收入依法申报、应缴尽缴。

33.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实施市直单位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资金统筹。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财务管理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加强和规范市直单位和乡镇的财务管理,规范工资和津补贴发放,严肃财经纪律。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项目预算机制,逐步建立中长期重大事项科学论证机制,探索实行重大项目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事项,一般不再采取挂钩方式,增强财政投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建立权责发生制的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债务偿债应急机制。

34.强化财政资金绩效。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置、分配、审批和监督管理,探索建立竞争性分配机制。健全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实施办法、内部规程、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重点对资金量大、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民生支出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将绩效监督项目范围由公共财政预算项目,扩大到基金预算、债务资金安排的项目。完善预算国库联动机制,平衡预算执行进度,盘活存量资金。推动政府采购转型,实现从程序导向向程序与结果导向并重转变。

第八章 扩大开放拓展空间

分发挥洪江市区位、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全面融入省、怀化市重大战略,加快培育对外开放和合作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积极对接省、怀化市区域战略

抢抓国家扩大内陆开放的战略机遇,以创新区域经济开放合作方式为重点,全面对接省、怀化市战略部署,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开发新格局。

35.主动融入各项战略。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比较优势,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湖南省实施“五化两型”新战略、“一带一部”区域发展战略,怀化市推进“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战略的机遇,切实加大重点产业对接力度,争取成为参与各项战略建设的重要节点,推动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主动融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用活将我市作为比照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一政策,利用自身及周边优势资源、市场,多层面对接并融入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战略,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36.深入开展区域合作。加强与长株潭、武陵山片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合作,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重组机遇,积极承接其产业转移,促进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与鹤中洪芷一体化战略各县区合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怀黔产业经济带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政策、信息互通,做好区域路网规划衔接,破解限制区域联动发展的瓶颈;推动产业互补联动发展,加强文化旅游、生物医药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生态农业、园区共建等多方面的合作,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带;加强区域环保的协同联动,建立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机制,共同推动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生态治理。

第二节 着力提升发展外向度

以新的视角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创新开放模式,拓展开放领域,集成开放优势,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发展外向度。

37.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菜单,瞄准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等重点地区,主动对接央企、上市公司和国内500强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创新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注重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加强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强化亲商理念,推动由政策引导为主向制度规范和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加快招商网络建设,扩大信息渠道,探索实施招商引资新的绩效激励机制。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重点引导投向我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投向交通、电力、水利、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等领域。到2020年,力争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50亿元。

专栏6洪江市“十三五“重点招商项目

1、洪江市光伏电站建设项目

2、年产一亿米高档蜡染产品项目

3、洪江市钒电池生产加工生产线

4、洪江市雪峰山生态养蜂产业综合开发项目

5、洪江市中药材产业园基地建设项目

6、洪江市清江湖旅游服务区

7、洪江市世界稻作文化旅游产业园

8、洪江市黔城城市商业综合体

9、洪江市儿童主题游乐创意园

10、洪江市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

11、洪江市怀邵衡安江货运物流中心

12、洪江市安江柑橘仓储集散中心

13、洪江市安江滨江风光带开发建设项目

14、黔阳古城大型实景演出项目

15、洪江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3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现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发掘做大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技术、新模式,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生物医药、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生态环保、现代物流、养老健康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壮大新增长极,按照“一核三区”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黔城、安江、托口、雪峰山片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平台优势,通过不断努力发展,呼应“鹤中洪芷”一体化战略,着眼长株潭、“珠三角“,辐射全市,着力打造成为对外发展的新增长极。培育打造新增长带,完善提升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乡镇、区域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将沿线乡镇打造成我市新的增长带。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全市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39.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抢抓国家鼓励“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扶持优惠政策,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按照“政府组织、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原则,推动我市优势产能、资金项目、劳动力“走出去”,稳步发展境外投资。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层面的沟通协调,努力为企业“走出去”排忧解难。

第三节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

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和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全面释放新需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0.努力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提高投资效益,扩大投资规模。正视投资总量与结构、政府与市场、存量与增量、硬投资与软投资的关系,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围绕重大战略、基础设施、重点产业、交通网络、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主动谋划,精准对接,做到建设一批,筹备一批,谋划一批,促进投资较快增长和提质增效。落实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新消费领域投资,分类推动社会资本以租赁经营、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市政公用、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公共领域建设,重点投向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政府鼓励性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6%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69亿元。

41.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充分挖掘消费需求潜力,倡导新型消费理念。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拓展消费新空间,培育消费新热点,发展消费新模式,重点支持和培育信息消费和教育、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健康发展,合理引导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消费,推进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的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体系,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大消费者保护力度。“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8%以上。到2020年,全市消费总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


第三篇 发展布局 统筹区域持续协调发展

实施“一核三区”战略,筑牢战略支撑,构建“五大经济版块”,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我市形成功能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九章 大力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

第一节 推进实施“一核三区”战略

实施“一核三区”战略是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科学判断我市发展新形势,作出的战略定位。也是市委“实干创新业,实现新发展”的新要求。坚持把“一核三区”作为我市“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战略,优先做强市治黔城核心和安江、托口、雪峰山片区三个经济增长区,使我市形成“提升核心、三区并进、带动全局”的良好发展布局。

42、坚定不移地巩固核心发展地位。市治黔城是我市的发展中心,其核心地位必须坚持。双溪、红岩、土溪的并入,黔城总面积达到335.5平方千米,总人口达到9.38万人,为提升黔城核心发展夯实了基础。怀化“一核三轴六组团”战略的实施,使黔城能够融入鹤中洪芷城镇群建设和怀黔千亿工业走廊建设,为黔城提质升级发展提供了条件。黔城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黔阳古城AAAA级景区旅游开发初见成效、交通网络建设日益完善,为黔城打造工贸旅游重镇,建设山水宜居新城提供了保障。黔城作为核心带动全市发展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43、科学研判“三区并进”定位。安江作为原黔阳地委、行署和黔阳县治所在地,是我市中、东部经济重镇,其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龙田、硖州两乡并入,安江镇总面积达到192.8平方千米,总人口达到12.85万人,为大安江打造提供了条件。怀邵衡铁路的修建,并在安江设货运站、客运站,为安江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安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作为我市发展一个重要经济增长区的安江毋庸置疑地仍然是我市发展的一大重点区域。托口作为移民新镇,电站已正式下闸蓄水发电,仅次于洞庭湖的水面即将形成,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已获国家批准,建设已全面启动,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托口镇也必将是我市发展的一大亮点。随着我市列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这明确了生态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雪峰山片区是我市重要生态区域,也是我市贫困人口集中地区,把雪峰山片区从过来的边缘地区上升到一个重要经济增长区,既有利于雪峰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又是对我市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支撑。雪峰山片区应将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和中药材产业基地作为发展方向。当前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正扎实推进,片区生态、旅游、文化开发正在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开始发力。因此,安江、托口、雪峰山片区将构成我市发展的三大经济增长区。

4:“一核三区”示意图

专栏7:“一核三区”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

“一核三区”:主要是指“提升核心、三区并进、带动全局”发展布局。

1、提升核心:即提升市治黔城核心,主要发展目标是“构筑工贸旅游重镇,建设山水宜居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2、三区并进:即推动安江、托口、雪峰山片区三个经济增长区齐驱并进发展,安江主要发展目标是“建设武陵山片区商贸物流重镇、经济强镇和文化古镇”。托口主要发展目标是“建设移民新镇、生态新镇、旅游新镇”。雪峰山片区主要发展目标是“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和中药材产业基地”。

3、带动全局:通过市治黔城核心和安江、托口、雪峰山片区三个经济增长区的发展,带动我市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心和三区的辐射功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节 筑牢战略支撑

市要实施“一核三区”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创建国家生态市、建设山水宜居城市、营造知名文化旅游区、打造稻作文化之都等为支撑,全力争取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努力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洪江新发展。

44.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等文件要求,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是新时期城市爱国卫生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是促进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重点场所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八个方面做好创国卫工作,造福民生。

45.创建国家生态市。按照经济发展生态化和生态资源产业化的基本要求,立足我市山、水、林等资源,坚持将生态作为发展的前提,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商贸物流现代化。认真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加快推进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把我市建成产业先进、群众富裕、城乡繁荣、人居环境优美的国家级生态城市。

46.建设山水宜居城市。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美丽乡村等为有效载体,依托雪峰名山、沅江名水等资源,打造碧水、青山、蓝天、路洁、居净环境,积极构建“海绵城市”,充分发挥我市贴近怀化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鹤中洪芷城镇群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转移,打造怀化城市“后花园”,建设武陵山片区生态宜居家园。

47.营造知名文化旅游区。努力打造以“一个中心,一个品牌,四大板块,八条特色旅游带”为龙头的洪江市国际精品旅游区,形成黔阳古城旅游中心,中国稻谷旅游品牌,扩大提升黔阳古城文化旅游、雪峰山谷生态养生旅游、安江农校观光农业旅游、清江湖湖岛度假旅游等特色板块景区的品牌效应,开创湘黔古道、沅水之恋、清江湖湖岛环湖、黔阳古城环城、安江农校环城、雪峰山谷环山、最美稻田村落环市、神奇绿洲户外运动等8条旅游线路。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主线,科学开发旅游系列产品,加速推进旅游产业化,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48.打造稻作文化之都。我市是世界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古有神农氏,今有袁隆平,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充分利用和挖掘我市稻作文化、高庙文化资源,以“物变异的天堂”为媒介,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品牌,以安江农校纪念园和岔头高庙文化遗址为载体,传扬稻作文化、农耕文化、物种文化,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稻作文化之都。

第十章 引导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我市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要求,生态空间应高于50%。结合我市“一核三区”战略实施,生态空间主要在以雪峰山为主的沿山带和清江湖为主的沿湖带,切实保护生态空间,提供生态产品,维系生态安全。城镇空间主要在黔城、安江、托口等重点乡镇城镇规划区,适度拓展产业空间,重点支持要素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成为全市经济和人口的密集

5:洪江市空间发展布局图

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在沅河、岩垅、江市区域和太平、沙湾区域,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

第二节 构建五大经济版块

按照“一核三区”战略和我市空间发展布局要求,根据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努力构建全市五大经济版块。

49.黔城中心经济版块。突出提升核心黔城市治发展,以建设生态文明宜居城市为目标,聚人气、兴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构筑工贸旅游重镇,建设山水宜居新城。以双溪、红岩、土溪三乡镇并入为契机,加速扩容提质,以“山水园林城市”为方向,形成“一城、二带、三山、四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到2020年,黔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万人左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5平方米。主动融入怀黔千亿工业走廊建设,加大黔城工业集中区建设力度,强化园区综合服务职能,促进产业聚集,打造双溪新材料产业园、株山医药食品产业园、玉皇阁微小企业产业园三个“园中园”,着力打造“怀黔千亿工业走廊”的“桥头堡”。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申德实业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50.安江工贸经济版块。突出安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以“建设武陵山片区商贸物流重镇、经济强镇和文化古镇”为目标,坚持基础先行,强化产业支撑,突出发展工业,壮大商贸物流业,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城乡发展。以硖洲、龙田两乡并入形成大安江为契机,积极推进提质扩容,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并重,运用市场手段搞活城市建设和经营,着力打造我市中、东部区域经济重镇。以加快隆平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安达、华宇竹业等优势工业。以怀邵衡高速铁路货运站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经济,努力建设成怀化乃至周边地区的“货运仓库”,建成为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物流园。依托安江稻作文化、抗战文化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

51.沅水现代农业经济版块。在以沅水为主的沿水带等地域,主要包括沅河、江市、岩垅、沙湾、太平等河谷平坝及低坡丘陵乡镇,依托其耕地面积多、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的优势,突出农业种植、经济林种植、畜牧养殖业发展为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打造沅河岩垅黔城现代农业经济区、沙湾太平特色经济区。充分发挥清江湖、黔阳湖、太平湖、铜湾电站洪江库区的水资源优势,推动湖区文化、生态、旅游、水产融合发展。

52.雪峰山文化旅游和中药材经济版块。在以雪峰山为主的沿山带,主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严格保护森林资源,逐步改造森林结构,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和生态功能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我市雪峰山中低山气候与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探索建立名优特新山地中药材种植技术与产业化途径,努力建成湖南西部“中药谷”。主动融入怀化市雪峰山国际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加强与深圳德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力争将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2018年内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2020年内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立足于民族特色和绮旎自然风光,深入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53.清江湖生态旅游经济版块。加快推进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以湿地保护与恢复为主要目标,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统一,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所具有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切实加大清江湖规范管理力度,积极推动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实施。以打造“移民新镇、生态新镇、旅游新镇”为目标,加快托口新镇城镇功能完善,突出生态城镇发展,大力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力争成为怀化市重要休闲旅游基地。完善库周公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通对外通道,修建托口至贵州天柱省际公路和托口至芷江机场县际公路。充分利用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库区水面优势,规范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休闲生态旅游产业。

专栏8五大经济版块涵盖范围及发展方向

1、黔城中心经济版块:主要包括黔城城市规划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食品、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等产业。

2、安江工贸经济版块:主要包括安江城市规划区,重点发展纺织、机械制造、森工产业、冶金冶炼产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商贸物流等产业。

3、沅水现代农业经济版块:主要包括沅河、江市、岩垅、沙湾、太平等乡镇沿河两岸的农田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水上养殖等产业。

4、雪峰山文化旅游和中药材经济版块:主要包括雪峰山脉的雪峰、群峰、湾溪、塘湾、洗马、铁山、大崇、茅渡、熟坪、深渡、龙船塘、岔头等乡镇,重点发展中药材、文化旅游、绿色食品、风能、电能、公益林、经济林等产业。

5、清江湖生态旅游经济版块:包括托口镇和沅河镇。重点发展水上旅游、商贸物流,做大做强杨梅、生姜等特色产业。

第三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协作带动,着力通过“推进黔城安江协同发展、建设黔城——托口经济走廊、建设安江——雪峰山片区经济圈、打造怀邵衡铁路安江经济增长极”等有效载体,推动“一核三区”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努力构建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54.推进黔城安江协同发展。“黔城安江协同发展”就是综合考虑黔城安江两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完善整体布局,建立互补互助的合作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协同性发展。通过实施“黔城—安江协同发展”建设,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标杆。

专栏9:黔城安江协同发展任务及方向

1、黔城、安江建成“半小时经济圈”。要实现“黔城、安江协同发展”,首先就要规划建设好黔城——安江高等级公路,统筹黔城、安江的信息平台,建立起黔城、安江“半小时经济圈”,为“黔城-安江协同发展”的顺利推进、快速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2、黔城、安江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按照要求,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要在2017年达标。因此,要通过“黔城、安江协同发展”,推进黔城、安江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通过黔城、安江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周边各乡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确保我市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3、黔城、安江建立资源共享统一平台。黔城、安江无论从可利用资源、交通条件,还是从产业布局、发展潜力都各有优劣,要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黔城、安江打造成为引领市域经济实现后发赶超的两匹“骏马”,就必须“强强联手”,取长补短,互促互进,不仅要让黔城、安江两地的资源实现共享,而且也要让周边乡镇的资源实现共享。所以,“黔城、安江协同发展”将在黔城、安江建立起资源共享的统一平台,为市场决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便利平台。

4、黔城、安江核心增长极进一步凸显。“黔城、安江协同发展”的目标任务就是建设黔城、安江中心城镇,不仅使之成为市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而且要成为鹤中洪芷城镇群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奇点”。“十三五”期间,怀化市将加快推进鹤中洪芷城镇群建设进程,为了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黔城、安江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通过两地协同发展,加快融入鹤中洪芷城镇群建设,保持与鹤中洪芷城镇群建设进程同步,使我市成为鹤中洪芷城镇群的重要一极。

55、建设黔城——托口经济走廊。209国道和江托公路为主线,以怀通高速、沅水、沅双公路为纽带,有机链接黔城、江市、托口、岩垅、沅河,着力打通托口通往贵州天柱和托口通往芷江飞机场的快速通道,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特色水果、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培育文化服务产业,积极打造对接“鹤中洪芷”核心增长区,直通“北部湾”、“ 云贵区”的经济走廊。

56、打造安江——雪峰山片区经济圈。以上瑞高速、320国道为主线,以区域内省道、县道及旅游公路为纽带,有机链接安江、大崇、铁山、雪峰、群峰、湾溪、塘湾、洗马、岔头、茅渡、熟坪、深渡、龙船塘、沙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等产业,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依托怀邵衡铁路和沙湾寨头至洞口挪溪、安江隆平大道至中方蒋家、茅渡至中方新路河等公路建设,打通对外快速通道,着力建设北连鹤中芷、东接溆洞绥,直通“长株潭”、“珠三角”的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57.打造怀邵衡铁路安江经济增长极。依托怀邵衡铁路在安江设货运站、客运站,发挥安江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安江镇与周边乡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安江以及其周边乡镇与怀邵衡铁路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将安江打造成我市依托怀邵衡铁路的主要节点、辐射我市中东部的重要物流中心、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努力将安江建设成怀化乃至周边地区的“货运仓库”,建成为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物流园。同时,引导要素在安江以及其周边乡镇沿线集聚,推动产业在安江以及其周边乡镇布局,打造怀邵衡铁路安江经济增长极。


第四篇 发展任务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加快壮大能源、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新材料、生物育种、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积极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到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1亿元,年均增长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9亿元,年均增长9.9%;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含1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其中过10亿元(含1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第一节 加快壮大主导产业

把主导产业作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点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主导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切实发挥其对经济社会的引领支撑作用。

58.深入开发清洁能源。立足我市十二五期末良好的能源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到2020年,全市能源产业总产值(现价)达40亿以上,力争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绿色能源示范市。水能产业:在影响生态环境较小的前提下,适度推进水能资源的深度开发;着力整合农村小水电站资源,对有条件、有潜力的农村小水电站实施增效扩容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水能资源利用率;持续抓好水能产业的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不断提升水能产业整体水平。风能产业:进一步开发境内雪峰山、八面山等高山风能资源,积极推进洪江市华能湖南苏宝顶风电场二期工程落地投产,到2020年,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100兆瓦以上。太阳能产业:加快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进湖南五凌电力有限公司托口分布式光伏电站、洪江市工业集中区光伏电站等项目建设,并积极引进一批技术成熟的光伏发电企业。到2020年,建成光伏发电装机量100兆瓦以上、年发电量达1亿千瓦时以上。生物质能产业:立足我市及周边县(区)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加快洪江市鼎盛生物质燃料加工厂落地投产,着力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成熟的生物质能发电厂落户我市,并积极推进沼气等一批易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居民生活应用和推广。

59.做大做强医药食品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坚持起点高、规模大、技术强、产品优、环保好的发展导向,充分依托市域雪峰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建成省内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积极发展湾溪、洗马等地金银花,龙船塘、深渡等红豆杉,雪峰山千层塔、天麻,群峰茯苓、白术、七月一枝花等优势药材的种植和加工。大力推进蜂蜜等保健品的综合利用开发,支持特色民间药品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引进医药行业龙头企业,立足我市医药资源,建设先进的医药生产线,积极推进新药研制开发,重点支持博特科技、鑫鹏生物科技、德惠发展、雪峰山蜂业等企业发展。食品产业:围绕构筑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发挥市域资源优势,创建洪江特色品牌,使绿色食品工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柑橘、稻米、油茶、山核桃、杨梅、刺葡萄、腐乳、生姜、乌骨鸡等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重点支持汉基集团、橙丰果业、百禾农业、好香喂、兴隆油茶、付氏豆腐乳、雪峰山酒庄、有生集团、联翼生物等企业发展。到2020年,医药食品产业产值达20亿元以上。

60.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按照清洁生产、集约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品。提升现有竹地板、建筑模板、新型墙材等建材产品的技术含量;引进和发展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绿色生态建筑材料企业。重点抓好PC构建住宅产业化基地、加气砼切块、商品混凝土、花岗岩石材、陶瓷板生产线等项目的建设和提质改造。重点支持四维集团、华宇竹业、顺心木业、恒嘉木业、新盛木业、旭丰竹业和瑞新木业、竹工艺品生产线等项目发展。

第二节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超前部署、集中布局、有序发展一批知识技术密集型、资源消耗少、成长前景广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生支撑力量。

61.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点。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和信息化浪潮,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引领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重点培育电子电器、生物育种、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产业,努力建成一个具有较大集聚规模的新兴产业园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62.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环境。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省、怀化市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建立新兴产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风险补偿等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信贷、债券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扶持创新企业通过创业板、中小板上市融资。

专栏10: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

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承接沿海地带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重点发展通信设备、互联网终端设备、新型显示技术与产品、服务外包、高端软件。

生物育种。充分利用杂交水稻影响力及我市雪峰山区域生物育种、变种优势,大力发展一批生物育种行业企业。

节能环保。重点抓好餐厨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利用、LED智能灯、节能灯、再生纸、木塑新材料、环保设施设备制造及制品加工等节能环保项目建设。

文化创意。立足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广播传媒、数字出版、动画动漫、广告服务等领域的优秀企业。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63.机械制造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融入全省汽车工业产业链,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造船、机械铸造、钢构加工、电力设备等产业,到2020年,机械制造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安达公司汽车转向臂生产线、摩托车配件生产和托口造船等项目发展。

64.原材料工业。在保证安全环保等配套设施完善达标及运行管理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继续适度发展地方矿产资源加工。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加工能力,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

65.消费品工业。以品牌建设、品种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本地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的食品、轻工、纺织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着力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升消费品层次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第四节 打造发展平台

66.工业集中区建设。创新园区管理方式,增强园区的各项管理自主权。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进一步搞好园区功能分区,高质量做好项目包装,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着力引导现有企业向园区集聚,使工业集中区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到2020年,黔城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 建成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建成园区公租房500套,新入园企业30家。

67.工业融资平台建设。畅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切实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对接平台,加强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交流和有效合作,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创新抵押质押方式,加强金融机构信贷工作考核,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规范财务管理,打造信用企业。加大工业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强化统筹整合,确保项目资金向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倾斜。

第十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科技引领,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政策,保障基本口粮自给,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基地建设为牵引,以集群发展为推力,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努力实施一乡(镇)一企(龙头企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构建产业聚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68.因地制宜加快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充分挖掘我市农业资源优势,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特色名优水果、优质稻及制种、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养殖、蔬菜园艺、中药材、油茶、工业原料林、楠竹、茶叶等重大特色农林业项目,巩固发展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中药材、地方名优水果、特色畜禽、淡水养殖等具有山地生态特点的高效农业。到2020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38亿元,实现增加值22亿元。

专栏11洪江市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特色水果基地:黔城镇、岩垅乡、沅河镇、托口镇、安江镇、雪峰镇、大崇乡、沙湾乡、太平乡等地新造标准化柑桔园20005000/,低产园改造0.51万亩/年,建成优质柑桔生产基地26万亩,年产量30万吨以上。积极开发金秋梨、杨梅、刺葡萄、黄桃、蓝莓、甜柿子、猕猴桃等特色水果,每年新建标准果园0.51万亩,达10万亩,年产量15万吨。雪峰镇、大崇乡建设金秋梨基地2000亩;托口镇建设杨梅基地1500亩;群峰乡建设甜柿子基地2000亩;打造高山葡萄名优产品,延伸刺葡萄产业链接,推动刺葡萄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年增种植面积1000亩。

湖南西部“中药谷”基地:雪峰镇、铁山乡、湾溪乡、群峰乡、塘湾镇、洗马乡、大崇乡、龙船塘乡、深渡乡、熟坪乡等。发展山地中药材种植,巩固天麻、金银花等传统中药材基地5万亩;探索七叶一枝花、白芨、蛇足石杉、红豆杉、石槲、大血藤、竹参等珍稀药材种植,2016年建成3000亩,到2020年建成30000亩,打造湖南西部“中药谷”核心基地。

工业原料林及竹木基地:雪峰镇、湾溪乡、塘湾镇、铁山乡、龙船塘乡、熟坪乡、江市镇、深渡乡等。续造长江防护林、工业原料林每年新增2万亩,达到30万亩。新造楠竹林0.51万亩/年、低改12万亩/年,建成高产楠竹基地10万亩。

高标准农田及杂交稻制种基地:以安江镇、塘湾镇、洗马乡、熟坪乡、黔城镇、岩垅乡、江市镇等为主,力争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20万吨,建设高标准农田10.8万亩,每年新增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10万亩。扩大超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达到4万亩。

蔬菜种植基地:黔城镇、江市镇、岩垅乡、安江镇、沙湾乡、太平乡、洗马乡等。以建设岩垅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为带动,辐射多个乡镇,建设蔬菜基地3万亩,林下种植蔬菜面积达到2万亩,洗马乡推广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托口镇、沅河镇建设生姜基地6000亩,积极培育蔬菜大市种植基地,确保全市“菜篮子”工程稳步推进。

69.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挥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全面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及衍生农业产业链条,扶植壮大汉基集团柑橘深加工、安全薯业、华宇竹业、有生集团核桃深加工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不断丰富农业产业内涵,发挥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加强稻作文化、高庙遗址的宣传和保护,利用旅游节庆,促进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业相互融合,支持农业加工、科技、旅游、休闲、体验集聚发展。推动“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进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全面打造现代农产品推介服务平台。

70.大力培育名优农产品品牌。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和推广计划,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大型农业展销活动,集中力量培育和推广“安江人”木本油料绿色休闲食品、托口生姜、沙湾香柚、龙船塘玉兰片、雪峰豆腐乳等一批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省、市名优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全市规模化农产品基地“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比达70%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总体合格率达95%以上,争创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南省著名商标510个。

71.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安江邻近沪昆高速、怀邵衡铁路建站的交通优势和对全市16个乡镇的农产品集散带动作用,推进安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建设,建成集农产品集散交易、仓储、分级、包装、运输为一体,具备电子交易、冷链物流等现代商贸功能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平台。加快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发展,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支撑平台。推进农超、农校、农企、农社对接,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到2020年,肉类、水产品和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40%50%30%

72.合理布局推动特色农业区域发展。结合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等特点,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良性互动竞争机制,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推动黔-岩-沅山地丘岗果蔬种植示范区、安-黔-托公路沿线养殖示范区、雪-深-龙林木资源示范区、雪峰山中草药种研示范区、安江农产品现代物流示范区、黔-江-托休闲观光农业走廊(带)等区域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五区一廊”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新趋势。

专栏12五区一廊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

黔-岩-沅山地丘岗种植示范区:依托洪江市汉基集团、达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庄稼汉”专业种植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发展以优质超级杂交稻种植、优质杂交稻制种、大棚蔬菜及黔阳冰糖橙、金秋梨、杨梅、香柚、蓝莓、刺葡萄、黄桃等特色水果为主的果蔬种植及花卉苗木栽培,同时添加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元素,加快推进高新农业产业区建设,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乡镇走向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道路。

—黔—托公路沿线养殖示范区:依托山区地理特点及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借势G320G209及沪昆高速、怀邵衡铁路等便利的交通条件,鼓励发展特色畜禽及水产养殖业。引导青山养牛专业合作社、山农禽业有限公司等组织机构,充分利用地域辐射优势、养殖传统,重点发展牛、羊、猪、鸡鸭鹅等牲畜及水产业规模化养殖,通过科技力量投入,研发牲畜精深加工,争创名优品牌,引导养殖业走出低效、粗产的困境,走上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三区多点”特色养殖带,推动生态养殖大市建设。

雪-深-龙林木资源示范区: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依托华宇竹业、雪峰木业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楠竹、杉木等工业用材的种植培育,努力建成林木原料供应地。

雪峰山中草药种研示范区:充分利用我市雪峰山海拔4001100米的中低山气候与生态优势,在邻近乡镇重点发展七叶一枝花、白芨、蛇足、石杉、红豆杉、石槲、大血藤、竹节参等珍稀药材种植及成分提取技术,探索建立名优特新山地中药材种植技术与产业化途径,建成湖南西部“中药谷”。

安江农产品现代物流示范区:依托安江邻近沪昆高速、怀邵衡铁路建站的交通优势和对全市14个乡镇的农产品集散带动作用,坚持以当地农产品经销商为主体,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集中投资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建成集农产品集散交易、仓储、分级、包装、运输为一体,具备电子交易、冷链物流等现代商贸功能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

黔-江-托休闲观光农业走廊(带):以市治黔城及高速公路连接线为节点沿209国道建设以园林绿化苗木、地方名优水果、木本粮油、特色中药、大棚蔬菜瓜果、水产养殖和生态种养为主体的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园和设施农业基地,结合村庄整建和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形成“百里花廊、万亩农庄”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第二节 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积极推进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积极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发育,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的载体和带动力量。到2020年,发展种养专业大户400户、家庭农场300家、农民合作组织500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以上。

73.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在积极打造农民知识化的基础上,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农业专业大户培育扶持力度,要在科技指导、项目支持、财政帮扶、农业信贷、产业保险等政策上给予专业大户更多的优惠和扶持,突破技术、资金、土地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增强其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构建产销信息平台,完善订单农业生产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大户的种养积极性。到2020年,培育发展种养专业大户400户。

74.培育扶植家庭农场。建立家庭农场登记认定制度,引导扶持农业大户兴办家庭农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家庭农场集中。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家庭农场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优化种养结构;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加工、申请商标注册。每年重点发展5060家示范型家庭农场。

75.提升壮大合作组织。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做好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壮大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合作社。鼓励合作社产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鼓励合作社跨区域、跨产业合作,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鼓励“合作社+基地+农户”相互融合发展,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76.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围绕山区特色生态休闲食品加工、淀粉深加工、竹木精深加工、水果加工和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鼓励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场”发展模式建立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企业创名牌、出精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展资本运作,争取到2020年,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以上,巩固保持怀化市级龙头企业20家以上。

第三节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着眼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保障、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机服务四大保障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农业转型提质增效。

77.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力促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深化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快柑桔、杂交稻制种等农产品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推进国家级杂交水稻基地建设,选择引进6家以上的大型种子企业;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网络体系建设,改革、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全过程信息化;加强农民素质教育,鼓励农民工、失业再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加大农村人才引进,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基层,“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10万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

78.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护航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围绕水稻、玉米两大粮食作物产区实施专业化预警监控和统防统治,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完善松林线虫病等森林病虫害预警和防治系统建设,全力做好工业原料林病虫害及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畜禽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应免疫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85%以上,健全畜禽重大疫病防控应急机制,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积极推动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规划建成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平台20个、市级信息中心1个,规模养殖场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

79.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确保现代农业绿色安全。坚持以提升“自然、生态、有机”的农产品供给能力谋划农业,突出品牌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导向,强化产管并举,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培育优势特色品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产地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监测,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档案,整体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和修复,划定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构建“市级+基层站+基地+市场”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制;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推进农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80.农机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把加快农机化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快速协调发展。到2020年,扶持新建10个具有水稻全程机械化服务功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与机具配套比达到1:3。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水稻种植、收割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0%70%。油菜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0%60%

第十三章 加快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第一节 建设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进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打造国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游客总人数达到600万人次。

81.打造精品景区。加强优势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营销和管理,着力整合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黔阳古城四大精品景区资源,努力打造“雪峰蕴稻种、清水出芙蓉”生态文化旅游品牌。雪峰山景区:以高山避暑、户外运动和生态休闲为主,抓好雪峰山大峡谷漂流、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岩鹰洞大峡谷、玉龙岩电站库区、八面山水库、翁朗溪瑶寨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景区:以稻作文明和杂交水稻发源地为依托,重点建设高庙稻作文明遗址博物馆,规划建设杂交水稻文化展示馆和稻香美食街;大力弘扬抗战文化,配套抓好关圣宫抗战遗址、盘龙梯田、州丹霞风光、龙岩江峡谷风光、稔禾溪田园风光的保护和利用。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重点打造清江湖水上游乐、农家乐、沅神湾旅游度假区等项目,配套湖滨度假酒店集群,尽快形成旅游竞争力。黔阳古城景区:以挖掘发展古建筑文化、古碑刻文化、古遗址文化、古庙宇文化、古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为重点,在充分开发利用好黔阳古城AAAA级景区现有景点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建设黔阳古城美食城、河街客栈酒吧一条街、“三江六岸”水上旅游等景点。发展古城传统购物作坊、民间工艺品收藏、艺术创意、文化影视、娱乐休闲等旅游产业。通过对重点优势景区的开发经营,努力使洪江市融入张家界—怀化—新宁精品旅游线路和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中的“古城商道”旅游线路。

8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市内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结,形成区域安全、快速、畅通的旅游交通线路。加强道路的旅游标识系统及安全设施建设,提高景区交通品味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快黔阳古城、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等景点设施建设,完善到景点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强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各景点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完善配套交通、信息服务、餐饮等游客服务设施和功能,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景点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完善景点标识系统建设。加强安江、托口、熟坪、龙船塘、湾溪等乡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形成一批特色旅游乡镇。支持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繁荣旅游市场。

83.开发旅游新业态。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村落旅游,实施特色民族村乡和古村保护与发展工程,抓好罗翁古村、岩里古村、堙上古村等交通条件好、资源优势明显的古村落的开发,形成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旅游村乡村。进一步开发康体健身旅游、科普旅游和红色旅游,大力支持休闲度假养生、农业观光及及“三月三”等节庆会展旅游项目,形成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旅游商品发展,开发传统旅游食品和彰显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

专栏13: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开发项目

1、黔阳古城文化游主题。以体验历史文化、商务休闲旅游为主,包括黔阳古城文化、传统居住区、芙蓉楼园林、艺术创意、商务娱乐休闲、文化影视、黔阳古城名人馆、传统购物作坊、民间工艺品收藏等旅游景点。

2、清江湖度假游主题。以湖滨度假、托口古镇商道文化休闲、侗人岛侗族风情体验为主。包括清江湖旅游度假区的王家坳管理服务区、螺子界娱乐运动区、新塘景观度假区、大冲森林养生区、沅城乡村旅游区、托口新镇商道文化区以及环绕侗人岛漂流休闲带。

3、安江稻都科普游主题。以科普教育、农业旅游为主。包括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高庙文化遗址博物馆等。

4、雪峰山生态游主题。以高山避暑、户外运动、森林观光为主。包括罗翁古镇景区、八面山高原景区、岩鹰洞峡谷景区和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5、古村落乡村休闲游主题。以本地市场及长株潭自驾车游市场为主。包括堙上、洒溪、岩里、罗翁、鼓楼坪等5个历史文化村落,沅城、罗岩、花洋溪、翁朗溪、翁野等5个民族风情村落。

第二节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充分发挥我市上瑞、包茂高速公路,怀黔高等级公路,枝柳、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铁等纵横交错的交通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黔城、安江等区域综合性物流中心,完善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场站、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专栏14现代物流重点建设项目

1、洪江市安江柑桔集散中心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商品化处理区、果品仓储保鲜区、产品交易区、物流服务区、展销展示中心、物流配送系统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

2、怀邵衡铁路安江货运物流园项目。项目占地面积600亩,拟建设集货运信息配载、仓储配送、餐饮休闲、停车住宿、办公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物流园。

3、洪江市创新冷链物流建设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17394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15000吨冷库一栋(其中低温库4000吨,高温库8000吨,气调保鲜库3000吨),购置冷藏保鲜设施、冷藏运输车辆、检验检测等设施及办公、电子商务等配套设施建设。

4、洪江市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及电商平台建设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集服务、交易、仓储、商品化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5、洪江市肉食品深加工项目。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2000平方,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15/50套;生猪屠宰、肉食品加工、冷冻冷藏。

6、黔城城市商业综合体冷链项目。占地700亩,其中650亩建设度假休闲服务区商业区和生态高尚居住区为主体,50亩项目建设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

7、托口库区冷链物流项目。占地50亩,以生姜、鱼产品为主,兼顾杨梅,黄桃等特色水果以及各类季节性蔬菜。

84.构建城镇物流网络。重点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依托发达的城市消费品市场的优势,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立足于连锁经营,通过重组、改造、联合等方式,发展壮大现有连锁经营企业,力争形成辐射全市的消费品配送物流服务中心。积极发展行业分拨型物流。根据行业特点和需要(特别是医药、通讯、农产品、烟草等),发展行业分拨型物流,合理布局分拨配送中心。此外,依托有利的交通枢纽地位,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枢纽转运型物流。

85.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健全完善农村市场网络体系,引导农商联手,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市场资源双向流动,发展现代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农资供应和居民基本生活的网点。积极导入代理制和专业专卖等新型营销方式,鼓励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进入农村的市场,整合、改造农村商业资源,改善农村的购物环境。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农副产品交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培育、改造和提升农村农产品市场,提高市场规模化程度和促进规范化管理。大力发展以流通贸易型为龙头的农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建成中心镇为核心、乡镇为骨干、乡村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现“乡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放心示范店”,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86.金融、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适度发展合法小额贷款公司,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科技信息服务的区域合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信息综合应用及资源共享。

第三节 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

87.推进旅游商贸业发展。按照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融为一体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增加和完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开发综合性的娱乐休闲项目,努力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同步协调发展,使黔阳古城、相思湖等风景区商业服务设施在层面布局、行业设置、业态结构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内外游客的购物休闲需求。旅游区商贸以推介洪江特产、突出洪江特色为主,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古镇文化旅游购物区、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商旅休闲区、集山水风光精华的商旅特色区、返璞归真的农家餐饮购物区等,吸引中心城区等外来消费,实现从单一旅游观光到综合性“体验经济”的飞跃。

88.推进休闲服务业发展。创新发展餐饮业,加强对餐饮业文化的研究,发掘本土菜的历史文化内涵,以雪峰山野菜、乌骨鸡、土鸡等本土资源培育名菜、名店,培育本土餐饮品牌。有序推进茶楼业、酒吧业、咖啡馆等休闲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完善和组建休闲服务业有关协会,推进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引导创办有国际水准的品牌企业和品牌服务。规范发展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容美发、沐浴、洗衣、家电维修、生活用品租赁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89.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加快发展家政、保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服务业,并积极培育和引进市场调研、投资指导、设计咨询、信息服务等各类中介行业。壮大会计、法律服务、公证等服务机构,规范和推进拍卖、租赁、典当业的发展。引导和促进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发展。

第十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以上,城镇总人口达到23万人以上,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左右,城镇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得到显著提升。

第一节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演进趋势,构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城镇间的分工协作,推进中心城镇和小城镇、社区、村的协调发展。

90.引导形成“黔城、安江协同发展”战略格局。立足乡镇区划调整后,黔城和安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客观实际,构建以黔城、安江为发展引领,西部经济文化集聚、东部商贸物流集聚,各乡镇协调推进的战略格局。突出带动效应。黔城、安江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通过黔城、安江两个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周边各乡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确保全市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突出优势互补。市治黔城突出发展工业、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安江突出发展商贸物流、农业、教育等业,实现资源科学分配,高效利用的效果,初步形成黔城——安城市群的功能布局。突出协调发展效应。规划建设好黔城——安江高等级公路,统筹黔城、安江的信息平台,建立起黔城、安江“半小时经济圈”,为黔城、安江协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91.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居住证制度和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持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提升城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公共服务向全体常住人口延伸,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92.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支持,持续加大财政对城乡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严格控制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渠道。

第二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93.建设高品质城镇。坚持提质与扩容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中心城区黔城镇和重点城区安江镇,其中黔城镇要立足城区青山环绕、水系发达、古城新城兼容的特色,按照“含山纳水,包容古今”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一个生态宜居、文化深厚的魅力城市。古城建设上,依托历史文化名城黔阳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周边的青山、绿水资源搞保护性开发,建成一批高品质的文化娱乐设施、让古城区域成为感悟文化、娱乐休闲的旅游目的地。新城建设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拉伸路网,延伸玉壶路、冰心路、镡城路、雪峰大道、龙标大道等路网,基本形成“四横六纵”的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给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和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建设,推进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抓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整治和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增强市民文明意识,树立城市文明形象,完成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任务。到2020年,黔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万人。安江要以怀邵衡高速铁路货运站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经济,努力建设一个集仓储、冷链、批发、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立足武陵山片区、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建成为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物流园。同时,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容步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隆平国际商贸城、中山文化广场、老市场改造、稻源商业广场、防洪堤加固及延伸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其他中、小城镇要以道路、电力、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加快形成人文丰韵、功能完善、宜居宜游的生态示范小城镇体系。其中托口镇要以打造商贸旅游休闲重镇为目标,加快城镇功能完善,突出旅游产业开发,力争成为怀化市重要休闲旅游基地。塘湾、熟坪、龙船塘、江市等乡镇依据各自的资源特点、自然风格,做到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协调发展,创造优美的乡镇人居环境。

94.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规划管理,全面落实《洪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与《村庄整治规划》,重点建设全市74个中心村,扩大207个重点村。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推进示范村庄建设,对有条件的村落通过财政投入引导、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新农村住宅和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到2020年全市在中心村或重点村建成100个示范性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小区或农民公寓。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实施农村公里畅通和通达工程,加大农村集中供水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完善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禽畜水产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切实改变农村人居环境“散、乱、差”状况。到2020年,全市所有建制村基本完成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建成5个美丽乡镇和20个美丽乡村。

专栏15: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抓好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和安全防护工程,提升农村公路通行条件,2020年全市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99%以上。

农村安全饮水:十三五期间计划投入资金12000万元,确保2020年,乡镇所在地通水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0%解决15.37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农村房屋建设与改造:实施农村宅基地规范化管理、民族风貌规划设计推广、乡村民族风貌改造等工程,加强对农村传统村落、特色民居进行全面保护性维护,积极引导村民适度集中居住。到2020年,完成2000户农村危房改造。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生活垃圾、环境卫生、改水改厕、污水排放等方面的治理力度,形成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到2020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达标率90%以上。

9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城乡规划对城乡发展的引领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系统编制城乡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集镇布局规划和镇域村镇布局规划、集镇规划。加快建成链接城乡、镇村的公交客运网络,推动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向乡镇布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健全覆盖乡镇、村(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做好城乡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衔接。

第十五章 建设现代基础设施

按照适度超前、注重实效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抓好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第一节 完善区位大交通建设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的原则,推进铁路建设、提速公路网建设、加快水运网建设,积极构建东西联接、南北贯通的现代水陆交通格局。

96.推进铁路建设。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包头至张家界至海口高速铁路建设方案过境我市,并在市治黔城设立客货运站,联通“一带一路”大动脉,促使我市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加快推进怀邵衡铁路洪江市段建设;全面实施焦柳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洪江市段建设。到2020年,全市铁路总里程达到100公里。

6:洪江市“十三五”公路建设图

97.提速公路建设。一是延伸对外联接通道。加快推进洪江市托口镇至贵州天柱出省公路、托口镇至芷江机场二级公路、隆平大道至中方蒋家乡二级公路、洪江市茅渡乡至中方县新路河省道升级改造、黔城滨江路沿舞水河至中方工业园二级公路等工程建设;二是提升市内交通网络。重点完成邵怀高速公路安江连接线改建工程、G320国道安江改线、黔城至江市至托口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安江至黔城高等级公路、黔城学府路至包茂高速连接线二级公路、S341道路升级、农村公路及乡镇客货运站场等建设,提升公路养护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快旅游公路建设。加强市内雪峰山森林公园、黔阳古城、苏宝顶风电场等景区景点交通联结,构建安全、高效、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加速旅游产业发展。

98.加快水运建设。继续加大河道综合整治力度,推动沅水、舞水、渠水航道治理,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运能力。规划实施沅水洪江至辰溪航道整治工程,重点实施洪江市沅水航道铁锣滩、冬瓜滩、红莲滩、竹滩等六处滩险航道疏浚工程;加快建设洪江港安江、黔城、托口等3个港区500吨级货运码头及12个客货运码头、1个综合码头,修建候船亭30个,完善航道各类标志信号,实施渡改桥工程。

专栏16:重点交通网络建设工程

铁路:力争包头至张家界至海口高速铁路过境我市建设方案进入国家铁路建设方案,并在黔城设立客货运站;加快推进怀邵衡铁路建设,实现2018年全线贯通通车,以安江客货运站建设为依托,实施站前广场及物流中心建设;配合完成焦柳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进程。

公路:对外联接通道:加快推进洪江市托口镇至贵州天柱出省公路、托口镇至芷江机场二级公路、安江两路口至中方蒋家乡县道改造、洪江市茅渡乡至中方县新路河省道升级改造、黔城滨江路沿舞水河至中方工业园二级公路等工程建设;市域交通:重点完成邵怀高速公路安江连接线改建工程、G320国道安江改线、黔城至江市至托口公路升级改造工程、黔城雪峰大道至包茂高速连接线二级公路、S341道路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优选加宽1050公里、安全防护工程810公里,251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建设1489公里,乡村道路路网完善204公里,县乡村道油返砂路面治理233公里,推进乡镇客货运站建设;旅游公路:新建寨头至上团、稔禾溪至罗翁至苏宝顶、安江两路口至雪峰山森林公园、苏宝顶至雪峰山森林公园等旅游公路,新增里程146.4公里。

运:港口码头建设:洪江港安江港区500吨级货运码头、洪江港黔城港区500吨级货运码头、洪江港托口港区500吨级货运码头、洪江港口12处客货运码头、1处综合码头,实施渡改桥工程;航道整治疏浚工程:推进沅水洪江至辰溪航道洪江市段整治工程,整治航道179Km,其中洪江市段57Km;沅水航道安江段铁锣滩、冬瓜滩、牛屁股及江市段红莲滩、油篓滩、竹滩等6处滩险疏浚;支援保障系统:海事值守码头3处,工作码头3处,执法车3台,指挥中心1处,海巡船3艘、海事工作趸船3艘,搜救快艇5艘,航档设施和打捞设施。

第二节 完善能源保障网建设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供应能力,积极推进水电提质增容、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境内高山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努力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网络,力争将我市打造成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清洁能源强市。到2020年,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180万千瓦时。

99.增强能源供应能力。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深入发掘水电资源,推进大溪、新庄、程家、大水溪、株竹、桥边等24座水电站增效减排建设;提升城市电力供应能力,推进农网改造工程,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升级进程,完善黔城、安江10KV配电网电网络等;大力开发新能源,全面完成华能湖南苏宝顶风电场二期工程、五凌公司40MW分布式光伏、市工业集中区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力争到2020年,将我市打造为能源大市;推进管道天然气建设,重点规划建设黔城镇中心经济版块和安江工业经济版块管道天然气建设,新建汽车加气站(LNG加气站)一座。

100.推动能源结构清洁转型。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现能源发展逐步向清洁化、高效化和智能化转变。多元化利用生物质能,积极引导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实施沼气生态家园、大型沼气池建设、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生物质气化炉安装等项目。

专栏17:能源保障重点工程

水电:加快大溪、新庄、程家、熟坪、西冲一、水尾、和平、油榨岩、隘上、白水洞、神溪洞、金洲、光明、大水溪、沙湾龙、道理坪、西冲二、株竹、桥边、砂溪、杨柳、红升等24座小水电站增效减排建设。

风电:重点推进华能湖南苏宝顶风电场二期工程风能源开发项目建设,设计安装40台单机容量为2000kW风力发电机组,装机规模为80MW

太阳能:实施五凌公司40MW分布式光伏建设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40MW;建设市工业集中区光伏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20MW,年发电量10900万千瓦时。

电网改造:扩建变电站,增设容量6.3MVA的主变1台,增设双溪变电站35KV间隔1个,拆除110kV螺双线046#-001#螺丝塘水电站线路,新架2公里35kV线路与螺双线046#连接后进35kV托口变电站;加快实施太平乡、熟坪乡罗翁35KV变电站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对农网改造34个未改村、100个已改未升级村进行升级改造,完善黔城、安江10KV配电网电网络等

管道天然气:2020年,黔城镇管道天然气总供气量达到1799万立方米,安江镇管道天然气总供气量达到839万立方米。新建中压管道(De16019.6千米,(De110)10.23千米。

农村能源:新建1000户户用沼气池、5处大型沼气工程、100联户沼气池;加强节能技术推广,新增5处乡村能源服务网点、5000户农户厨房建设及5000台太阳能热水器、200盏太阳能路灯、5000台省柴节煤灶推广安装等。

第三节 完善水利设施网

坚持“科学治水、改革活水、发展兴水、建设强水”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民生水利事业,健全防洪减灾体系,不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力水利支撑。

7:洪江市“十三五”规划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分布示意图

101.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三条红线控制;严格执行水资源许可制度、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倡导并推行节水措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控到80m3以下。开展生态小流域建设,推行涉水工程生态技术措施,依托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划定生态保护区域,打造人水和谐环境。稳步推进河湖创新管护工作,划定河道界线,明晰河道管理范围;落实“河长”责任制、河道采砂巡查报告制、涉河工程行政许可制;规范河道采砂行为,依法打击盗采砂石资源行为,维护河道健康。

专栏18: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四水治理:省湘资沅澧四水重要河段治理工程洪江市小江保护圈及沅水岸坡整治建设工程。

中小河流治理:舞水岸坡整治及樱桃溪、平溪河古楼坪至九甲湾段、深渡江铁山至芦木溪、响溪等河流治理。

水库建设及除险加固:八面山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7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小(一)型小阳水库升级改造和19座小(二)型水库新建工程。

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舞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八面山、小阳、红旗3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防洪排涝工程:八面山引水渠维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母溪河、窦家团溪、烟溪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渠道、骨干山塘维护工程。

水源地保护:农村集镇饮用水源保护,舞水、沅水洪江市饮用水源区保护等。

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增容提质改造工程,解决15.37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102.发展民生水利事业。“供水规模化,城乡一体化,理规范化”要求,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扩容、改造进程,力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和供水保障率分别达到80%85%95%以上;出台保护办法,加强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地保护,划定保护区域,1000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划定率达90%以上;加强工程管护和水质检测,强制整改不达标水质,系统培训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执证上岗率达80%以上。突出小水利带动小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继续推进中小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加大渠道、骨干山塘维护力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小溪坝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用水协会建设,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和建后管护的责任主体缺位问题,不断提高工程的完好率,力争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现在的0.49提高到0.6以上。

103.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防汛调度体系建设;完善雨量、水位自动监控设施及预警设施,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快推进城市堤防、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整治和水库山塘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提高工程防洪能力;启动水库升级改造、新建水源、河湖连通工程,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应急防汛抗旱能力。

第四节 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环境

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得到根本改善,移民人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总体达到当地农村平均水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104.加快水库移民脱贫解困步伐。结合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实际,切实完成移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认真总结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全国、全省试点工作经验,针对贫困移民存在的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不安全、生活贫困等突出问题,规划好贫困移民脱贫解困工作。对符合避险解困条件的特困移民,纳入避险解困工作范围;对其他贫困移民,采取切实精准有效的帮扶措施,通过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等办法,有计划地完成脱贫解困任务,确保在2020年前基本解决贫困移民脱贫解困问题。

105.大力推进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从洪江市移民村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状况出发,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原地建设与异地搬迁相结合;坚持移民自愿、府引导,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改善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结合,通过一村一策、整村推进,切实改善移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对原地建设的移民村组,重村落整体规划,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护乡村特色,通过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导异地搬迁移民进城集镇和中心村安置,充分利用当地设施条件强移民新村建设和社区化管理,促进农村移民向城市化、市民化转移。

106.全面实施水库移民增收计划。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要求,结合洪江市移民工作实际,全面实施水库移民增收工作。加大移民生产扶持力度,引导和帮助移民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业。鼓励发展移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移民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壮大移民村组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积极构建移民创业服务体系,组织做好移民就业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移民通过劳务输出、土地流转、经商办厂、旅游服务、物业经济等方式,有效增加工资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做好移民培训工作,力争使有需求的移民劳动力都得到相应的培训,掌握一至二项创业就业实用技能,促进移民就业、增加收入。

专栏19: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重点项目建设工程

洪江市库区滑坡坍岸治理:洪江市库区江市、黔城等5个乡镇28个村,防护工程6330020m;洪江市库区双溪等5个乡28个村103个村民小组,防护耕园地1940亩,涉及人口439人,房屋2.5m2,库周公路4.4km,公路桥1座。

洪江市库区移民避险搬迁:洪江市七大库区涉及避险搬迁的地方,该项目涉及全市12个乡镇48个村156个村民小组5531995人的避险解困。

洪江市库区道路交通:洪江市七大库区15个移民乡镇,涉及15个移民乡镇150余公里的机耕道新建、硬化和公路硬化。

洪江市库区农田水利配套建设:洪江市七大库区15个移民乡镇,涉及15个移民乡镇300余千米的渠道硬化及防渗。

洪江市库区产业开发项目:洪江市七大库区15个移民乡镇,根据库区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养殖、加工、生姜、杨梅、油茶、黄金贡柚等产业。

洪江市库区移民培训: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等,增加移民收入,达到通过培训增收的目的。

第十六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节 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10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机关、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为主阵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以组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构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08.培养大众文化精品。大力挖掘、整理洪江市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由政府引导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跨越传统小型项目的范畴,集中精力发展高端文化产业。着力建成洪江市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文化广场等精品大众文化精品项目。

109.完善基本文化服务设施。构建市、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实施洪江市文体中心等项目,完成洪江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影视基地、安江剧院、镡城公园、中山文化公园、植物园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社区每万人建成1个文化服务中心、城区住宅小区每1%的建筑面积建设1个图书室、活动室,到2020年,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辖区群众开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工程,重点实施洪江市综合性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建设工程,新建篮球场、游泳馆等设施;实施洪江市健身房(馆)建设工程、户外健身场地建设工程、公众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工程、水上训练中心建设工程等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110.加大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分类制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加强和改进对文物保护开发单位的管理。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改进完善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文化遗址保护维修工程,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名街、古城古镇古村以及成片民居建筑群。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做好国家发改委关于文物保护配套资金的争取工作。对全市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普查,搜集整理历史文化、抗战文化、口头文化、传统表演艺术及民俗文化活动、礼仪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健全《洪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做好陈列展示和研究管理工作。依法控制性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长效机制。力争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

专栏20:文化事业建设重大工程

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工程:推进市、乡镇(社区)、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网络,提高人均拥有量,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推动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积极开展社区和农村流动文化服务活动。

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推进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坚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原则,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组,推进12个重点乡镇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服务活动,到2020年,全市乡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针对农村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鼓励兴办农村儿童文化园或其他文化设施。

精品工程:扩大黔城古城知名度,打造黔城旅游精品,加快完成高庙遗址保护利用工程、黔城古建筑群修缮工程、芙蓉楼维修扩园工程。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村级、历史文化建筑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继续统筹抓好安江农校纪念园、洪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项目、安江稻作文化保护开发。

第二节 壮大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11.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重点推动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文化发展、艺术品、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广播影视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典型文化企业、典型文化产业项目、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全市力争引进规模文化产业项目5个。支持安江抗战胜利城陈列馆、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项目、黔阳古城文化旅游基地等做大做强,支持雪峰山文化产业园、稻作文化产业示范园、洪江特色文化旅游工艺品展示中心、古玩艺术品市场等项目发展。

112.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加快文化与科技、旅游、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创新转变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管理,推动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后勤服务社会化,推动经营性文化场馆实行连锁经营和联盟合作。加快流动文化和数字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群众能够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稳步提升。

113.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利用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的红色文化、历史与民俗民族文化,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开发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积极拓展国内文化市场,提高城市对外文化影响力,使其成为区域性的文化交流大市和文化活动中心大市。按照“争项目、创品牌,抓改革、促发展”的发展要求,以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牵动,以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为支撑,拓展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系列文化品牌。

专栏21: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围绕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餐饮示范店、文明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力争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文化产业建设:建设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与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基础性文化设施,加紧安江剧院、黔城影视基地、农村文化建设提质升级等实施建设。

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做大做强“三月三”品牌文化节庆活动,积极推进品牌文化项目建设,努力提升洪江文化的传播力,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发挥我市城乡特色文化优势,积极建好农村文艺人才培训基地,搭建培养文化人才平台,实施吸引文化人才优惠政策,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忠于职守、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队伍。

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市博物馆、高庙遗址博物馆、文体活动中心“两馆一中心”工程。完成洪江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洪江市影视基地、洪江市安江剧院、洪江市镡城公园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14.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牵动,以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为支撑,拓展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积极培育扶持民间组织、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逐步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相互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空间。

115.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发展机制。在市场、版权、广电、政策、资金、组织、人才等方面为文化发展打下基础,文化发展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十七章 建设智慧洪江

持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渗透、互动与融合。

第一节 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把信息基础设施放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将宽带网络作为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纳入经济社会优先发展领域,加快建成适度超前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116.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专业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有效衔接,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保障宽带网络建设与通行。全面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实现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和网络互联互通。支持智能终端、互联网电视企业参与“三网”融合建设。持续扩大4G(第四代移动通信)建设,推动4G网络全覆盖,扩大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构建覆盖高速光纤宽带网和移动互联网。加大资源整合,积极引入信息化建设企业,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机制。制定见效快的信息化人才政策和引进有前景的软件企业,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117.保障安全基础。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统筹协调,推动信息化与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安全防护,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强化基础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提升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管理,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第二节 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118.发展生产型“互联网+”经济。按照“互联网+产业”的模式,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围绕推动制造加工、商贸流通、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农业等传统企业应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实施传统企业互联网应用推进工程。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打造洪江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系统工程,组建洪江市电子商务协会,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方向面向乡镇、乃至有条件的村部。到2020年后,电子商务覆盖到全市所有的乡镇和村,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显效益,“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生驱动力量,积极构建我市特色电商平台体系。

119.推动服务型“互联网+”经济。推进服务型“互联网+”建设,到2020年,健康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120.促进信息化广泛应用。结合城市特点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行业应用等领域开展信息化示范应用,以示范应用引领产业发展,形成“资源、技术、应用、产业”四位一体,协同互动的发展模式。在政务和公共服务应用方面,重点面向改善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积极推动交通、医疗、教育、市场监管、社会诚信等关键领域的信息整合与集成应用,进一步提高政务和公共服务效率。探索信息化和传统行业的结合,布局“互联网+”产业新业态,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发展。

专栏22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动特色农产品智慧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培育农业互联网应用企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70%。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村集体“三资”(系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下同)监管、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

互联网+物流:依托移动互联网,推动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打造集现代物流、仓储配送、商品展示、电子商贸、商业配套服务及信息交流、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互联网+旅游:加快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全市旅游信息共享和在线旅游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宣传和推广当地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智慧旅游产品,增强参与式体验。

互联网+电子商务:建成覆盖全市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的布设,完善农村电商生态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商品“上行”,进一步解决全市优质农产品销路问题。

互联网+政务: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通过建设“互联网+政务数据中心”和电子政务服务共享基础平台,构建高度共享的政府业务系统,整合政府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形成公共服务资源中心。

互联网+交通:构建智能交通管理协调系统,实现路况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盘活现有的公共资源,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塑造新的生态体系,并且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市民群众的出行提供便利。

互联+教育:实施教育城域网核心网络建设工程为重点,制定与国家各类教育平台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洪江市实际的统一数据规范和交换标准,建立统一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成包含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智慧校园平台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互联网+文化:推动移动数字内容平台与纸质内容、传统媒体和纸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移动在线内容制作与服务能力,利用云平台创新移动在线服务产品设计与研发;支持文化创意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医疗: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洪江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我市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提供互联网医疗、优化传统的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立电子病历及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与便民服务。实现人口健康数据共享交换,将各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联接起来,构建包括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居民健康卡、远程会诊及远程门诊等功能的区域医疗协同业务系统,全面掌握区域内健康、诊疗、疾病及经济信息。

第十八章 建设生态洪江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着力提高各类资源的保障程度和产出效益。

第一节 推进低碳、循环、高效节能社会建设

推动城乡建设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态修复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21.全面推动能源节约。健全节能监督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监测评估,全面推行阶梯电价、燃气价。积极推广和应用新能源,鼓励引导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强化耕地、林地、水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红线指标体系,严格实行问责管理。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严禁乱挖滥采乱象;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工艺,提高资源开采回采、选矿回收和综合利用率。到2020年,全社会固定投资万元能耗指标降低10%

122.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的调整引导,确保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耕地面积达44万亩,基本农田39.7万亩,力求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调整市域基本农田布局,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重点集中在湾溪乡、群峰乡、八面山农垦场、岔头乡、塘湾镇和铁山乡等乡镇。同时,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需求,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大力加强农村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和洪水损毁地复垦,重点在雪峰山采矿用地区、沅水及其支流洪水易发区域。开展土地复垦合理引导生态退耕,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

12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了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提高管网整体质量,逐步完善供水系统,增加配水能力,提高供水服务压力,减少管网事故率,降低供水损失,障供水安全,促进节约用水,达到降低能耗,增加效益的目的,“十三五”期间拟对洪江市黔城镇城市供水工程进行改扩建。通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施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制定不同地下水功能区利用与保护的目标,提出分区分类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的对策措施。

124.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鼓励矿山优先选择安全性好、回采率高、贫化率低、矿柱损失小的采矿方法。加强选矿试验研究,选择回收率高、先进实用的选冶工艺。 推进矿业“三废”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通过优惠政策和税收杠杆,鼓励新建利用钒渣、锰渣等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线,如装饰性混凝土砌块、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优化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提高矿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引进采选新技术和工艺。加强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双溪—黔城钒矿、铲子坪金矿区、响溪金矿、湾溪花岗岩矿区等区域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进程,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与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同时加强矿山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加强共伴生难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125.推进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高能耗企业水资源消耗和能源资源消耗,增加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和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实施污染减排治理工程,加强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隆平产业园、洪江市工业集中区建设,逐步构建低消耗、高产出、循环型工业发展格局。

126.推进低碳发展。完善政策机制,树立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社会节能相结合,围绕实现节能目标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两大中心任务,持续降低全市能源消耗强度,推进依法节能降耗,促进产业低碳发展。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0.62吨标准煤/万元,全面完成“十三五”累计下降0.1吨标准煤/万元的节能目标任务。

专栏23:节能节水行动计划

1)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重点开展燃煤锅炉(窑炉)改造、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突出抓好建筑、交通、商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积极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推进制度性节能,实施强制性能耗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严格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业,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建筑节能定额,落实节能执法监察和统计评估机制。到2020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

2)重点节能工程

工业节能工程:加大洪江市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改造工程,对高能耗企业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实施工业用电诊断优化工程、工业园区热能梯级利用工程。采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燃煤锅炉改造等节能技术,对工业集中区传统行业实施节能改造。

建筑节能工程:加大对大型小区、工厂、商业等建筑在设计阶段加大节能设计评估,逐步加大对新技术、节能建材、节能设施和再生能源技术应用要求。全面实施建筑节能审查及建后评估。

公共机构节能工程:将“十三五”期间建设的重大公共工程建成新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试点。推进政府机关无纸化办公。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

节能监测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强化主要耗能企业节能监测中心能力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服务。

3)积极节水节地节材

加强水、土地、矿产和原材料等资源管理,大力推进高效开发和集约节约利用。强化取水总量控制和需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用途管制和项目用地预审管理,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提高城镇建筑容积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度。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坚决制止乱挖滥采,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及尾矿、废石,显著提高资源开采回收效率。

第二节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打好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加强洪江市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清江湖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与管理,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127.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按照建设宜居幸福的国家生态示范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统筹兼顾、强化责任、协同推进,着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污染综合治理水平,加强执法监管,健全体制机制,实施七大综合防治工程,减轻灰霾污染,提高公众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促进美丽洪江市建设。到2020年,我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128.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城镇饮用水源上游水环境综合治理,解决一系列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及群众反响强烈的焦点问题;乡镇溪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沿线排污主体实现达标排放,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底,全市溪流、河流基本整治到位,重点流域沿线村庄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市控以上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等工作基本到位,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5%。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满足Ⅲ类水质标准。

129.加强土壤污染防治。进一步强化土壤污染环境监管,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基本资料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更新。在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对粮食主产区、蔬菜基地、葡萄种植基地等重要敏感区加密监测、跟踪监测,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凡对敏感区有影响的企业一律搬迁。开展土壤污染环境风险评价,加强城市和工矿企业场地污染环境监管,开展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和城市改造场地污染评估,将建设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内容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展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试点。

130.提高防污治污能力。着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市域内新建项目入园率达100%,老企业逐步进行入园搬迁。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成洪江市内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禽畜粪便综合利用设施的建设。全面推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积极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普及、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编制乡镇环保规划,深入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生态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业污染源减排工作,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

专栏24:环境污染治理重大工程

水利治理工程:加快完成洪江市清江湖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示范项目、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重要河段治理工程洪江市小江区保护圈建设工程、洪江市建制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程

固废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洪江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工程、洪江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洪江市乡镇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工程。

土地治理工程:完成洪江市国土整治项目、洪江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及修复工程。

大气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洪江市黔城城区扬尘综治理项目。

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完成洪江市“美丽乡村”工程、洪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

第三节 大力保护自然生态

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林业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实现自然环境质量的全面达标,达到资源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131.构建生态安全新格局。完善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敏感地区建立固定观测点,长期跟踪生态质量变动状况。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和重大环境安全的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对山洪、泥石流、小型滑坡、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山地灾害、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建立生态环境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增加预警和防范准备时间,提高重大环境安全的快速反应能力,减轻各种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加快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一个能为环境、消防、公安等各级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以及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提高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的能力。

13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实行森林资源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及森林资源的有偿使用、转让;逐步推行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强化森林资源资产经营。加强对河流、湖泊、水库、滩涂等湿地资源的管护,实施疏浚清淤、岸堤修复、防护林建设等湿地保护工程。积极新建湿地公园,巩固水域面积。大力调整林业结构,增强林业生态屏障功能,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133.保护生物多样性。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三边”绿化等生态工程。到2020年洪江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绿化率保持在68.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0%以上,能更好地发挥森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退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进入河道的泥沙量不断减少;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不断减小,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建立健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生态文明管理机制,着力构建有利于推动生态怀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134.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完善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与调控、完善探明资源及占用资源登记制度等方面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划定耕地、森林、湿地、水体等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刑事责任追究制度。

135.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区域内生态功能评价和管理成效评估制度,加强生态预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力度,提高生态红线区的抗干扰能力,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重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生态红线区域实施动态监测与中长期预警,定期发布生态安全预警信息,为国家环境管理、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合理划定生态红线,实行分级保护的措施,明确环境准入的条件,使得各类生态红线区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136.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根据资源的禀赋特点,合理划分资源补偿方式,按照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初步建成资源交易市场化有偿使用模式,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利益导向。建立部门考核工作制度,将基本农田、公益林、天然林和水源地的保护纳入考核范围。依托洪江市农田、公益林、天然林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林下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等绿色三产。

137.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追究体系。制定可操作、可视化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考核的乡镇实施区域限批,暂停审批该区域除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项目,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第十九章 建设幸福洪江

第一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市“十三五”期间最重大的政治任务。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以“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为目标,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38.统筹推进精准脱贫。进一步夯实精准识贫基础,完善精准扶贫台账,科学制定脱贫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力度,鼓励各种形式的到村到户结对帮扶,突出抓好水、电、路、业、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和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件实事”,推进整村脱贫。十三五期间,完成全市9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其中2016年脱贫26个村,2017年脱贫22个村,2018年脱贫16个村,2019年脱贫16个村,2020年脱贫15个村;完成34018名贫困户脱贫销号,其中2016年脱贫9666人,2017年脱贫8118人,2018年脱贫5411人,2019年脱贫5412人,2020年脱贫5411人;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139.扶持特殊地区发展。加大对民族乡村落、市域边界地区、移民库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等特殊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政策,在扶贫开发项目、生态补偿资金安排上予以适当倾向,切实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140.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每个贫困村发展1个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发展12个增收项目,带动全市60%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就地稳定增收,确保因资源开发不足的2.7万名以上的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稳定脱贫;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实现贫困村摘帽。

专栏25:产业扶持

贫困村特色产业培育计划:按照发展“一村一个产业示范场、一户一个当家脱贫产业项目”的要求,扶持95个贫困村和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贫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引导创建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个乡镇至少创办1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到2016年,有省、怀市派驻工作队的贫困村率先建成1个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所有的贫困村都要建立1个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或产业示范场。

产业及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计划: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工业园区建厂,促进农产品增值,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增收。

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计划:打造以原生态环境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洪江旅游,推进乡村休闲观光农家旅游开发,全市重点扶持45个特色健康养生及美丽村寨建设。

141.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市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根本改善农民生存、发展的基础平台,拓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门路,让贫困户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从而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因地制宜建设移民安置点,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设具有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就业保障等综合性的扶贫安置点,以移民安置户再就业一条街工程的建设为搬迁户提供再就业、创业机会,最终达到生活条件改善,经济条件提升,人人安居乐业的目的。确保全市25959508人搬迁对象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脱贫。

专栏26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建设工程:按照“规划引领、资源整合、宜居宜业、稳定脱贫”的要求,集中力量,集合资源,造市级生态移民新村,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在新村定居。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制定针对贫困户集中移民安置的特惠措施,建设株山、双溪、蓉园等三个集中安置点(区),实施一批异地搬迁安置项目,吸纳贫困人口转移安置。

易地扶贫搬迁保障工程: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大中型水库特困移民避险解困试点等项目资金,利用金融机构,对贫困村、贫困户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贷款,推进移民安置点学校及水、电、路网等配套工程建设,力争到2017年完成2595户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任务。

142.低保兜底到村到户。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并强化低保、五保、新农保、临时救助等国家保障制度,将贫困线和保障线两线结合,对贫困对象实行“帮”、“保”两条腿走路,综合施策。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取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进行困难临时救助和特殊特困人群政府供养等方式“保起来”,确保0.9万贫困人口通过兜底政策实现解困脱贫。

专栏27低保兜底

低保覆盖计划: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农村特困户,民政部门要纳入低保范畴,实行应保尽保。

难救助计划:因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的低收入家庭给予临时救助。

特殊保障计划: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兜底保障的同时,积极创造集中供养条件,落实重度残疾人等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制度。

养老保障计划: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加新型农村社养老保险,由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143.医疗救助到村到户。对因病致贫农户,要通过实行大病救助制度、大病医疗保险等方式,实施医疗救助扶持扶贫,确保因病致贫的0.5万贫困人口得到救助脱贫;做好因病返贫人口的后续扶持,研究因地方病、出生缺陷导致贫困的对策。

专栏28:医疗救助

新农合特惠政策: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特别困难的农村贫困人口,免交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自筹费用。确保贫困人口参合率100%

新农合大病保险政策: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行大病救助制度,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

特殊人群特殊政策:农村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困家庭中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五保户”以及低收入重病患者等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予以资助。

村卫生室建设:完成贫困行政村卫生室建设。

144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改善和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和住房安全问题”为着力点,重点关注“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农户,解决贫困农户无住房、住房不安全等问题。

专栏29:危房改造

着力推进新居工程、安居工程、宜居工程计划。每年重点帮扶户数不得少于当地农村危房改造总户数的25%,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伤残军人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占农村危房改造帮扶对象总数不低于40%。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工程,重点抓好贫困村贫困农户安居问题,加快特色村落建设进度,每年建成含有23个村的整村推进特色村落。积极改善贫困农户住房条件。整合落实住建、扶贫、移民等部门相关政策、资金和项目,帮助1000户以上的贫困户改善现居住房条件。

145.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要与“十三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结合起来,坚持成本与效益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结合,加快实施贫困村水、电、路、气、房、环境治理“六到农家”等建设,切实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

专栏30:基础设施

农村公路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和中小危桥改造,提高技术等级,完善路网结构;2020年,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制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90%以上,村组级(团寨)通水泥(沥青)路率有较大提高。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详细规划和统一部署安全饮水到户工程,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贫困群众有可靠、安全、方便、达标的饮用水,解决全市贫困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

农村农网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提高贫困村用电保障,到2020年末,完成贫困村农网改造,100%行政村、98%以上自然村生产生活用电得到保障。

农村信息化工程:完成贫困村电讯网络建设,实现网络讯号全覆盖。

农村文体广新工程:农民健身工程,到2020年末完成行政村100%覆盖;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到2016年底完成行政村100%覆盖;到2020年实现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

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围绕改水、改厕、改灶,农村垃圾收集、运转、处理,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和卫生整治行动。

146.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补助和助学奖励制度;实施雨露计划、“一家一”助学就业扶持工程、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帮助贫困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通过教育培训实现稳定脱贫。

专栏31:教育培训

农村办学条件改善计划:20162018年,扎实推进“全面改薄”计划,完成中小学运动场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要求。人口较多的建制村设立村级幼儿园,2017年末有需求的每个乡镇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贫困学生就学补助计划:相关部门出资,对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学生给予助学补助。政府出资,对贫困家庭学生就读高中给予补助,就读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在国家给予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补助。就读大专以上学校的给予助学奖励。

雨露计划:对所有贫困家庭初中未升入高中、高中毕业未升入大学的毕业生,实施雨露计划全覆盖,确保100%的贫困学生接受职业学历教育。

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建设洪江市产业扶贫培训示范基地,重点扶持职业技术学校、农民素质培训学校,建成贫困户产业培训、贫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示范基地。

技术技能培训计划: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农户,组织输出转移培训,掌握增收务工技能。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扶贫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

147.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大力推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助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专栏32:金融服务

扶贫小额信贷全覆盖计划:简化贫困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提高贫困户贷款授信额度,确保100%的贫困农户评级授信,90%有脱贫项目的贫困群众得到贷款扶持,扶贫贷款规模实现年10%的增长。

农村金融网点全覆盖计划:通过建设新网点,布设农村便民金融服务自助服务点等方式,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通过现代化的支付终端,实现农民小额提现、消费、转账及其他结算不出乡村。推广适合农村需求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加快农村地区金融网络化建设。

扶贫融资平台建设计划:搭建市级承贷平台,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搭建以农村商业银行等为重点的金融机构的融资平台,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148.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继续实施“三联一包”制度,开展千村万户帮扶行动和“一进二访”、“三联七到户”、“五个一”活动,确保每个乡镇都有市级领导联系、每个单位都有联系的贫困村、每个干部都有贫困人口联系户,做到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全覆盖、工作队长担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帮扶规划和帮扶措施全覆盖。

专栏33:结对帮扶

千村万户帮扶行动:做好3个省工作队8个怀化市工作队的协调服务工作;建立市级领导联乡制度;协调市本级106个单位联系84个贫困村,选派84名市直单位干部,组成84支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实现工作队长担任第一书记全覆盖;所有在职市级领导要帮扶2户以上贫困户、全市副科实职以上干部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实行责任帮扶,开展“一进二访”(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活动,进行结对帮扶。

“三联七到户”活动:即党员干部联村、联组、联户,做到民生政策宣传到户、经济信息送达到户、生产发展指导到户、计生工作服务到户、贫困对象帮扶到户、问题处理反馈到户、安全稳定落实到户。

“五个一”活动:围绕交朋友、出点子、办实事、搞劳动、筹资金“五个一”活动,市、乡镇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副科实职以上干部结对帮扶1-2户贫困户,帮扶党员干部每半年至少要到帮扶对象家中走访1次,结对帮扶对象每户每年得到的帮扶资金不低于1000元,帮助贫困户解决1个具体问题,帮助贫困户寻找1条致富门路,每半年至少到贫困户劳动1次。

149.党员示范引领到村到户。建立完善农村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落实农村党员发展、培训、帮扶和示范引领计划,努力增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贫困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在扶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专栏34党员示范引领

村党员发展计划:从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能人、复退军人和优秀大学生村官中培养发展党员,每个贫困村5年至少发展3名党员。

农村党员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对全市村党支部书记、村支部成员和农村党员进行轮训,提高素质,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农村党员示范引领计划:引导农村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建设党员示范基地,带头致富,从而带动贫困户脱贫。

农村党员帮扶计划:每名农村党员,具备帮扶能力的,要结合实际,联系13户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150.生态补偿到村到户。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打造绿色品牌,实现“绿色利润”还民。建立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将生态保护、生态补偿与贫困村公共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等相结合,形成扶贫帮困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推行多元化补偿方式,引入市场化生态补偿,建立“造血型”生态机制,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151.整合扶贫政策和资源。坚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整合平台,市财政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5%设立扶贫专项资金,并按政策规定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强资金的统筹监管和集中使用,倾斜安排和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吸引社会资本,力争到2020年贫困村平均投入资金达500万元以上

152.健全扶贫制度体系。加强扶贫部门机构建设,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配齐配强乡镇扶贫专干。实行市直单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扶贫攻坚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市直单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扶贫攻坚工作专项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管理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全面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实行市级领导联乡、驻村单位一把手负总责、驻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的帮扶措施,全力支持帮助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发展,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退出工作机制,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识别、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确保扶贫目标动态可控。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形成社会扶贫合力,组织开展扶贫志愿行动、“扶贫日”活动等重点工作,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扶贫开发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维护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强市”目标基本实现。

153.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按照普及普惠要求,建立以义务教育为核心,涵盖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基本公共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抓普及,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所有独立园舍、办学层次完整的合格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抓均衡,着力解决乡村学校太弱、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高中教育抓提质,提升全市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效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职业教育抓重点,加大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力度,争创省级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民办教育抓扶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

154.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建立教育质量公示和问责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形成比较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神,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发展。

155.切实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上学问题,确保进城务工经商等流动人口子女就近上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雨露工程”,加强对留守儿童、行为不良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工作,确保他们得到健康成长。

156.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深入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建设工程,切实加大教育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鼓励探索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加强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促进教育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学校、教师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公办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完善对口帮扶、支教制度,落实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的要求。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探索九年一贯制学区管理新模式。

专栏35:教育发展重大工程

学前教育普及:2017年,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所园舍独立、办学层次完整的合格公办幼儿园,基本保障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好园”。

义务教育均衡:95%的城乡中学、中心学校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教育信息化达到怀化市先进水平,基本消除大班额和择校现象。抓好黔阳三中的搬迁,建成市治黔城的宝山中学,适时启动宝山小学的建设。到202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

高中教育提质:加快普通高中布局调整,优化现有教育资源,适度扩大校均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重点抓好芙蓉中学、黔阳一中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合格率达80%以上。

职业教育发展: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市职业教育中心建成省级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安江、黔城两地各重点建好一所职业学校,职高、普高在校学生、招收新生比例达到1:1

特殊教育强化:设立洪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市残联每年安排3%以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扶残助学和支持特殊教育。

加大对就业、科教、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弥补对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普遍性薄弱环节的历史欠账,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促进就业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保持就业局势稳定。调整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者收入,促进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157.努力促进更多就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重点人群就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业转移人口、退伍军人等群体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加强适合零就业家庭、农村零劳动力转移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农村劳动力培训达到0.75万人,转移就业增加1.8万人,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8.5人万左右。2020年底,实现群众不但需要就业,更需要体面就业、幸福就业的目标。

专栏36:劳动力置业技能提升计划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促进就业的导向作用。重点在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落实上下工夫。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人员就业。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开展对“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就业援助措施,继续抓好“再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加大对各类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就业信息引导,搭建劳务信息对接平台,加强企业用工指导和职业培训,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农业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进一步加强妇女、少数民族、退役士兵、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消除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的社会环境。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建设,调动各种力量,疏通就业渠道,扩大培训后就业率,促进转移就业。完善转移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积极调整就业结构,落实各类农村建设项目,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拓展农民内转空间。努力实现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

158.实施创业带动和项目拉动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优化创业政策环境。进一步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跟踪扶持。建立健全面向各类创业人员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走出一条“扶持劳动者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的新路。

159.建设和完善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创业、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就业的效率和质量,改扩建人力资源市场暨劳动保障平台。加大公共就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向市场购买涉及劳务的公共服务力度,增加更多的公共就业岗位;鼓励发展与我市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

160.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政策,逐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提高企业工资指导线、技术工人待遇,形成以一线职工为重点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和基本养老金水平,建立4050”城镇失业、城镇低保和残疾失业人员价格临时补贴制度。落实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制度,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增加工资收入。到2020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其收入的比重分别达60%30%以上。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大洪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幸福洪江。

16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和保障水平。完善和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

162.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援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出台城乡低保在水、电、有线收视、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就业援助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完善资助救助对象参合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在全市各乡镇、社区建立医疗救助网上审批制度。全面规范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乡镇、社区、志愿者联动的救助网络系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紧紧围绕“六个慈善”(品牌慈善、媒体慈善、基金慈善、资源慈善、阳光慈善、行政慈善)的发展思路,继续实施“圆梦之星”、“慈善一日捐”等慈善项目,发挥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

163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不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有效地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到2020年,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基本消除农村危旧房。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加强准入、使用、退出等全过程管理。

164.健全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精神病人福利服务。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培育和规范各类慈善组织,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对接机制,加强慈善项目载体建设,全面启动“亲情缺失、圆梦关怀”计划,建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深入开展慈善助医助学助困等传统救助活动。着力增强社会慈善意识,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公益慈善。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推动公共安全保障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健全联防联控机制,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健全安全生产机制,实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预警及防治机制,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健全消防预警应急机制,建成覆盖城乡的消防预警应急体系,加快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提升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第五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围绕食品安全、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165.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编制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调整医疗资源。增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乡镇(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形成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直医疗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上下联动、密切协作。继续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扩大慢性病、特殊病种补偿范围。建设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机构、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到2020年,10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或省市级示范乡镇卫生院要求,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60%的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多样化特色服务。

166.做实疾病防控应急工作。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预防性干预工作,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基层综合防控,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8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40%以上。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达100%,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8%以上。继续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和措施,结核病患者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单苗接种率、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5%。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

16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破除“以药补医”。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实施“医师多点执业”,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相适应的可持续筹资机制和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协同发展。完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168.大力发展全民体育事业。加快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推进体育中心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基层健身站点。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导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形成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小区健身设施“三位一体”的健身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和承办体育赛事,大力培育体育健身服务市场主体。

专栏37:民生保障重点工程

就业保障工程:加快洪江市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教育保障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洪江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洪江市教育资源整合工程、洪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工程等。

社会救助工程:完成洪江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程。

食品保障工程:进洪江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工程。

医疗保障工程:完成洪江市第一中医院异地搬迁工程、洪江市康复医院业务楼建设工程、洪江市健康体检中心建设工程、茅渡乡等7所卫生院改扩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及辅助设施建设工程、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工程及241个村级卫生室建设工程。

第六节 保障妇女儿童等群体基本权益

169.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倡导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开展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编制及落实好《2016-2020年洪江市妇女发展规划》与《2016-2020年洪江市儿童发展规划》,完善村级和社区“妇女之家”及“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开展巾帼建功活动,积极培育巾帼示范点及巾帼示范带头人,建设好市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实现妇幼机构、网络、功能重组,积极开展并完成市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达到二级标准建设,逐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与管理质量。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急救能力建设,努力控制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9/10万以下、7以下。继续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落实出生缺陷预防措施,完善新生儿各阶段的综合防治模式,扩大两癌检查覆盖面,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在母婴之间传播。

170.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健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工作机制,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违法青少年帮教挽救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初步建成学校、家庭、社会、司法“四位一体”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控制和消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大力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增强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建立“分类教化、结对帮教、责任落实”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责任制度、建立“定期联系、流动跟踪、注重实效”的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跟踪帮教机制和对违法青少年“定期评估、适时解除”的帮教工作解除机制,全面落实对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措施。

171.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逐步建立困难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资助制度,城乡残疾人普遍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将国家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建立城乡困难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制度;保障性住房优先安排困难残疾人;全面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打造门类齐全、服务到位、管理有效的专业服务人才队伍,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多层面、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17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逐步形成9604”养老格局(90%的老人在家养老,6%在社区养老,4%在机构养老)。根据实际,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农村敬老院、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等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利用闲置资源面向基层社区兴建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到2020年末,实现机构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0张,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多样、布局合理、长期供养和短期入住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网络。

专栏38:养老服务重点工程

农村幸福院工程:加快洪江市安江镇中山园村等245所农村幸福院建设。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程:加快洪江市安江镇黄花坪等1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区居家养老工程:加快实施洪江市黔城镇龙标社区等13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洪江市雪峰镇界脚村等200所村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乡镇敬老院工程:逐步完成洪江市塘湾镇响溪村等200所农村养老服务示范点,以及洪江市安江镇等20个乡镇敬老院建设工程。

失能半失能养护工程:加快洪江市黔城镇等15个乡镇“失能半失能”养护楼建设工程。

综合养老服务工程:逐步完成洪江市生态健康老年服务中心、洪江市安江老年公寓、洪江市湘中源老年公寓及洪江市古城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173.加快推进殡葬事业发展。全面建立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制度和节地生态奖补制度,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争取“十三五”末全市重大集镇的所有城市户口居民100%推行火化;骨灰存放、农村公益性墓地集中安葬等节约型、生态型安葬比例达到50%以上;基本杜绝散埋乱葬和骨灰装棺再葬的现象。

第七节 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社会风险管理,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推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

174.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健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机制,提高我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和事故应急能力。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和监管责任,加强全程风险控制,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溯体系,切实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到2020年,食品检验机构标准参数检验覆盖率达到100%,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面达到90%以上,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发现率提高到95%,国家基本药物监管覆盖面达到100%。安全检测机构药品独立全项检验能力提高到70%以上。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监督检验产品覆盖率达到100%,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175.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继续深入开展交通、消防、食品、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监护施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完善企业自查、部门监管、政府督查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加快建设全市安全生产动态监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救援指挥三大系统。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四大三基”(大宣传、大培训、大检查、大整治、基本建设、基础工作、基层创造)重点工作落实,提高安全生产监管信息书评。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示范创建活动,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76.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加强食品生产许可监管,加大打击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力度,严厉查处食品生产过程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加强对调味品、米面制品、食用油、肉及肉制品、乳制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质量国家、行业和地方强制标准,抓好食品标签标识制度的建设实施,加大对备案食品企业安全标准的跟踪评价和监督检查。大力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产品的质量认证、HACCP认证,建立和完善食品生产原料采购、半成品成品加工、市场流通等一系列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要素准入和退出管理。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基本建立临床药师制度,促进以抗菌药物为重点的临床合理用药。

177.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完善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环境、病虫害、野生动物病疫源和森林火灾等灾害监测网络,优化功能布局,实现数据共享,不断提升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预警及防治机制,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步骤、有重点地新建和改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通过各类工程措施,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织牢防灾减灾的“安全网”。在紧急救援方面,将编制洪江市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中长期规划,科学确定储备物资的规模和种类,提高我市救灾应急反应能力。

专栏39:公共安全保障工程

饮用水工程:完成洪江市应急水源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工程:完成洪江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洪江市国土灾害防治工程

救灾防灾工程:完成黔城古城社区等26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程,以及洪江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

人防工程:完成黔城市人防指挥中心、地下防护设施建设,对原县治所在地安江人防设施建设进行升级改造。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第二十章 建设法治洪江

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要求,加快推进洪江市法制建设,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推动形成依法办事、讲规矩、讲程序的社会氛围,通过推进依法治市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安全,努力开创洪江和谐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178.健全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积极搭建民主协商、行政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企业协商、劳资协商、民主听证会等协商平台。建立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同级人大报告制度、政府规范性文件向人大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对政府重大决策的监督。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明确政协协商的内容,规范政协协商的形式,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政府的有效衔接,支持政协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79.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细化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村和社区三个层面的党务公开目录,将“三重一大”事项、干部选拔任用、党员教育培养、党费收缴使用、农村三资管理、农惠农资金拨付等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完善乡镇组织选举制度、乡镇(街道)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制度,强化乡镇人大监督职能。依法落实村(社区)民主选举制度,完善选举程序。依法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居)民规民约,健全村(社区)财务和事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干部离任审计等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实际,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和机制创新。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基层组织建设,支持其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80.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协调机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逐步实现政府职能部门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181.加强反腐倡廉。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重点围绕“用人、用钱、用权”问题和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强化反腐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文化馆、纪念馆和廉政(反腐)教育基地等的作用,加强洪江市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做到政务上如实公开、党务上尽量公开、人事上全员公开、财务上及时公开、招标上真实公开,以公开的形式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信访举报机制。开通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绿色通道”,通过采取网上举报、电话举报、领导干部下访等形式,畅通举报渠道,强化对党员干部道德操守和失信行为的全方位监督。

第二节 全民推进依法治市

坚持法治洪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及时,社会秩序稳定和谐;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

182.建立法治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按照依法公开、依法保密的原则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进一步推进行政(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拓展中心服务功能,把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集政务公开、行政许可、电子政务、信息发布和行政投诉受理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尊重自治权力,建设有限政府”理念下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做好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理等工作,建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机制。健全完善依法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中的听取意见、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必经程序,保证行政决策合法、科学、民主。坚持把风险评估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前置条件,建立和完善专家论证、公众参与、专业组织评测等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围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城乡规划、民生保障等重点目标,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促进全市重大项目推进和民生工程建设。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注重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坚持把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专栏40: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程

政法基础设施工程:

司法基础设施建设含洪江市社区矫正中心及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黔城司法所、安江司法所建设及其他司法所维修改造。

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含洪江市2个科技法庭、雪峰法庭、洪江市安江法庭建设。

察院基础设施建设含技术侦勘大楼维修改造,两录设备、购置移动取证车等设备购置安装。

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含洪江市警务技能训练基地、塘湾镇派出所、沙湾乡派出所、岩垅乡派出所建设,市公安局警用配套设备购置安装,毒品检查站建设工程等。

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含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及4个派出所讯问、询问建设及监控系统建设。

法律服务平台:成社区矫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

183.严格公正司法。探索推进“阳光司法”,进一步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制度,扩大公开范围,拓宽公开渠道,创新公开形式,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廉洁。进一步完善司法听证制度、新闻发布制度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群众旁听庭审、裁判文书上网、诉讼档案查询等制度。推进司法信息化建设,加大数字法庭建设力度,建立案件信息查询系统,推行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和重要案件庭审的电视或网络直播。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建立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委、人大、政协、察机关等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有序推进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

184.建设法治社会。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继续深入开展“法律六进”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法治乡镇(街道)”、“法治单位”和“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法治惠民工程项目责任机制,实行项目化管理。坚持民生导向,依法维护群众就学、就业、就医、住房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权益。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促进社会治理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185.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将政府治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将物质层面的利益协调与精神层面的共识凝聚结合起来,将“共建”的治理过程与“共享”的治理目标结合起来,使洪江市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和谐稳定,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包括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以充分发挥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平台,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精细、渠道畅通、信息共享、服务有效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社区大服务一体化格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居民参加社会活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发挥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186.增强国防建设意识。继续深入抓好全民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课程,纳入党政干部培训内容,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切实担负起“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重任。推动人民防空建设,力争2018年建成市人民防空指挥中心,细化人防指挥部编成方案,建立职责明确、关系顺畅、统一高效、平战一体的市、街道(重点镇)和重要经济目标单位三级指挥体系。坚持军地资源共享,抓好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民兵参建、应急救援、征兵工作等各项工作,不断开创预备役工作新局面,努力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略预备力量,进一步提高民兵预备役应急应战能力。

187.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诉求表达机制。畅通进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按照政策及时稳妥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多层次纵向人民调解网络,建立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健全矛盾调处化解综合协调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创新信访工作制度,建立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的网上信访综合信息平台,积极创新“互联网+信访”的信访工作新模式。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联合接访和重大信访事项包案化解常态化机制,积极推动积案化解。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及时就地解决信访事项。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188.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公安干警牵头,专职巡防、社区巡逻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协同配合的巡逻体制,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参与社会面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强力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健全社区综治组织,整合社区治安资源,提高社区的整体防范水平。不断加强街面巡逻防控网、视频技术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和基层治安防控网等体系建设,构筑起防范、控制、管理、打击为一体,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常态化防范体系,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篇 发展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本《纲要》是指导今后五年洪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二十一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

提供坚强保证

发展是解决洪江市所有问题的关键。全市上下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更快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89.坚持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市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十三五”规划的统一领导,认真履行政府职能,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的监督,提高规划执行成效。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中央、省委、怀化市委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求,全面落实洪江市委对洪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紧紧围“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切实增强经济调节的适应性、针对性、灵活性,进一步改进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保障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和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190.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旋律,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善于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谋划工作,为发展定好向、掌好舵。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法治化、专业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市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重大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宣传引导,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191.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改进干部教育培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选拔政治强、懂业务、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创新和完善基层组织设置,增强整体服务功能,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奋力进取,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9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制度,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决查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精神,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践行“三严三实”,努力建设和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全市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

第二十二章 加强制度建设和部门协调

193.形成推动机制。针对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民生事业和改革创新等重点领域和有关重大项目,进一步制定、修改、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通过政策导向,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规划任务的实施,引导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对列入总体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为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194.统筹部门协调。“十三五”规划纲要为统领,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建立健全各类部门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管理体系和统筹协调的规划编制推进工作机制,推动规划改革创新,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确保各职能部门在总体要求、重大安排、空间配置、时序布局、重大项目和约束事项上方向一致、落实有力。切实加强各类规划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无缝衔接,明确衔接程序,统筹进行规划论证审查。

专栏41:洪江市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

点行业规划:1、国土资源发展规划;2、产业发展规划;3、财政发展规划;4、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5、工业发展规划;6、旅游业发展规划;7、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8、房地产业发展规划;9、城镇发展规划;10、交通发展规划;11、水利发展规划;12、林业发展规划;13、环境保护规划;14、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15、科技事业发展规划;16、教育事业发展规划17、文化事业发展规划;18、卫生事业发展规划;19、民政事业展规划;20、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21、食品安全规划;22人口发展规划;23、人才发展规划;24、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特定领域规划:25、重大项目建设规划;26、移民后期扶持规划;27、“一核三区”建设规划;28、安全生产规划; 29、重金属治理规划;30、节能减排规划。

第二十三章 加强政策和项目支撑

195.争取政策支持。深刻领会国家、省、市支持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积极融入到“一带一部”、西部大开发、大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鹤中洪芷一体化、怀黔千亿工业走廊等区域发展重大规划建设中,争取国家和省、市在财政转移支付、重大政策性试点、统筹城乡试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推广、开发性金融合作、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努力把各项重大政策转化为推动洪江市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196.实施项目带动。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项目开发、储备和建设。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形成项目前期工作的合力。精心抓好项目的调度,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施情况适当进行调整、补充,形成滚动开发机制。把项目建设作为“十三五”推进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搞好项目策划、项目招商和项目推进。

专栏42洪江市十三五重点项目

洪江市“十三五”规划项目库共收录项目263个,概算总投资522.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469.1亿元。

按建设性质分:新建项目230个,续建项目33个。

项目类别分:1、交通项目29个,计划投资129.7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108.8亿元,占23.2%2、城镇化建设项目27个,计划投资59.0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58.1亿元,占12.4%3、工业及园区建设项目42个,计划投资75.0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72.4亿元,占15.4%4、商贸物流项目11个,计划投资14.9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14.6亿元,占3.1%5、农业水利项目54个,计划投资58.4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54.4亿元,占11.6%6、扶贫攻坚项目24个,计划投资48.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48.3亿元,占10.3%7、社会发展项目50个,计划投资95.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70.9亿元,占15.1%8、商住一体化项目3个,计划投资7.2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7.2亿元,占1.5%9、生态文明建设项目23,计划投资34.4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34.4亿元,占7.3%

按建设年限分(即重点项目1年单、3年单、5年单):重点项目1年单”含重点项目60个,概算总投资149.4亿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资50.0亿元;重点项目“3年单”含重点项目166个,概算总投资331.3亿元,其中2016-2018年计划投资290.3亿元;重点项目“5年单”含重点项目263个,概算总投资522.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469.1亿元。

投资主体分:国省投资项目20个,计划投资98.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77.4亿元,占16.5%;国省政府补助+地方配套投资项目145个,计划投资229.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224.6亿元,占47.9%;地方(市县)财政投资(含政府平台投资)项目16个,计划投资39.6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39.3亿元,占8.4%;社会投资项目82个,计划投资155.1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127.9亿元,占27.3%

第二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评估

197.强化责任,分解目标任务。根据“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各个部门要明确分工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分解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各单位分年度的完成情况要纳入对各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

198.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与协调。根据“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发改部门要加强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协调。按照专项发展规划服从总体发展规划,同级规划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加强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健全以五年规划为依据的年度计划实施机制,发挥规划的整体合力。

199.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完善规划的实施评估机制,实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向市人大、市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充分听取市人大、市政协、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让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营造全市人民共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洪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面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务实创新,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幸福新洪江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