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重在“精准” 难在“精准”——洪江市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6-05-20 10:18
信息来源:
为总结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取得好经验,查找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促进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洪江市政协组织提案法制群团委、农业活动组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察看现场,问卷调查的调研形式,围绕“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我市洗马乡、岔头乡、黔城镇、江市镇、岩垅乡、托口镇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基本情况
我市下辖25个乡镇361个行政村(合并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5个,贫困人口54064人,到2015年底止,整体脱贫村10个,脱贫人口20694人,其中:产业脱贫20694人,发展教育雨露计划209人。重点扶贫产业基地10个。全市扶贫投入 2.1302 亿元,其中上级财政6137万元,本级财政 7954.36万元,帮扶单位投入1165万元。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措施之硬,可谓前所末有。成绩显著,来之不易。
1、精准识别严。扶贫办、各帮扶单位严格按“一进二访”的要求,于2015年3月、7月、10月份三次开展精准扶贫识别复核工作,清理出“四类人员”486户1628人,对全市95个贫困村54064户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每户贫困户张贴了“公示卡”,扎实弄清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精准识别程序规范、资料完备、录入准确。
2、脱贫措施硬
按照“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办法,认真落实“四个一批”和“十个到户”的部署,帮扶工作队、帮扶单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找准脱贫项目、明确帮扶措施。帮扶力量强。有3个省直单位、12个怀化市直单位、104个本市市直单位安排驻村帮扶工作队,有4910名党员干部参与“一进二访”活动,共落实帮扶资金340余万元,收集意见建议3540条,真正做到了工作队到位,帮扶责任人到位,帮扶措施到位。帮扶资金快。全市扶贫户授信17667户,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945万元,金融脱贫835人。帮扶产业准。依托旺隆牧业、雪峰中药材生产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的办法,大力发展种养业,如太平的中药材基地,洗马的蔬菜基地,原土溪乡的山核桃种植和山养养殖基地,江市的中药材种植、乌骨鸡养殖基地,湾溪的油茶低改、肉牛养殖基地等,帮扶贫困人口都在2000人以上,人均增收达1500余元,已培育成当地的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产业。基础设施牢。各帮扶单位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切入点,加快实施水、电、路、房等建设,全市实施农村安全饮水的项目贫困村 22 个,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难的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贫困村 39个,修通和硬化到村、到组公路 50 公里,实施危房改造600 户,特别是岔头乡、原土溪乡在危房改造、通达通畅公路建设方面力度较大,解决当地群众多年来“行路难”、“出门难”的问题。政策兜底实。一是扎实开展医疗救助脱贫,全面实施大病救助制度,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二是全面强化低保、五保、新农保、临时救助等国家保障制度,对贫困对象实行“帮”“保”两条腿走路。
3、精准脱贫实。2014年、2015年全市脱贫20694人,整体脱贫村10个,从调研中得知,这些脱贫人口都进行了预脱贫的公示和脱贫公示,脱贫户的帮扶责任人清楚,脱贫措施具体,收入来源清晰,所有脱贫户都签字予以认同,省里在抽查我市岩垅、江市、托口、黔城扶贫工作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实现了脱贫精准,顺利通过上级验收。
二、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识别难。一是“贫”与“非贫”的界定标准模糊,造成识别难。我市的贫困发生率是省里核定,扶贫办又将贫困发生率核定到乡镇,乡镇在识别时,在一个村、组内进行比较性地摸底,只能按贫困率核定贫困户,许多贫困户是“ 被贫困”;二是。区域之间“贫困”一,造成识别难。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贫困户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界定标准不一,有些贫困户放到另一个乡镇,村组进行比较可能就不符合贫困户的条件,因而造成矛盾;三脱贫退出机制不科学,造成识别难。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和自主脱贫的贫困户,乡镇不能自己从建档立卡取消,并且要确保乡镇、村总人口不变,贫困率不变,随意增加贫困户名额。各乡镇不得不违心地增加贫困人口,工作十分被动,造成精准识别不“精准”。
(二)精准扶贫难。一是基础设施滞后。洗马、岔头、群峰、黔城、茅渡等乡镇部分村组的水、路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饮水难、行路难的仍然是制约脱贫的“瓶颈”,因缺乏项目的扶持,凭市财力、帮扶单位资金的帮扶解决困难重重;二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绝大部分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有的是一片空白,村里没有资源,发展壮大村集经济十分艰难;三是产业发展难。因受资金、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加之缺乏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到底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如何解决好产销对接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扶贫产业的发展。尽管有些乡镇在产业上做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因规模偏小,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销售网络,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四是主动创业意识差。有些贫困户认为落实扶贫政策是政府“欠他们的”,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想做些什么?他们认为政府多给他们一些钱就是最好的扶贫方法,缺乏自主创业、主动创业、艰苦创业的精神;五是帮扶措施创新不足。许多帮扶单位帮扶的办法只局限于走走看看,年底一次性给贫困户拿点钱,驻村第一书记、帮扶人员对“怎么扶”的问题也感到很无助,驻在村里感到无所事事,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精准脱贫难,一是脱贫户的收入渠道单一,基本上靠外出务工和庭院经济,增收渠道窄,增收较难;二是一些病、残、老、弱的贫困户,靠低保仅勉强解决吃饱的问题,一旦出现重病或重大意外事件,无法摆脱困境;三是一些因重大疾病致贫的贫困户,经常性住院治疗,除去政策报销部分以外,自己还要垫付相当大一部分,对这些贫困户来说,犹如雪上加霜,一住院就返贫。
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把准政策宣传。各乡镇,各帮扶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帮扶人应准确把握好扶贫相关政策,切忌乱宣传,乱表态,以免造成贫困户的对政策的错误理解;要正确区分“脱贫”和“致富”的界定,加大贫困户对脱贫的认同;要区别对待因不同的致贫原因而采取不同脱贫措施,对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因人制宜,不要让贫困户误解所有帮扶政策他们都应享受,千篇一律;要做好工作,加强贫困户自主脱贫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帮扶人只是“帮”和“扶”,路怎么走关键靠自己。
(二)夯实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改善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百年大计,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最揪心的事。市委、市政府要加大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和扶贫专项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对贫困村重点在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切实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各乡镇应加强统筹调度,精心策划,统一部署,包装好项目,争取上级项目的支持。
(三)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整村脱贫的推进,与单家独户帮扶脱贫相比,通过夯实集体经济带领贫困户脱贫当是事半功倍。一要积极探索,将农户闲置的耕地、林地在经营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交由村组统一代管,以便村组科学规划,促进土地流转和产业布局;二要做好工作,健全机制,规范制度,鼓励贫困户集中扶持资金,村项目扶持资金,由村集体牵头,让每个贫困户成为股东,集中发展产业;三要在产业项目的申报,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应优先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确保“扶”到点字上。
(四)做实教育脱贫。教育脱贫重点在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劳动技能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方面。要整合劳动、农业、扶贫办的培训资源,不能各行其是,重复培训;要摸清贫困户不同需求,针对性地培训,避免“养猪的”解决不了“养鸡”的问题,“种水稻”的解决不了“种西瓜”的问题这种培训盲端;要加快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 ”,帮贫困户解决信息、市场畅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