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政策 选准产业
发布时间:2015-11-16 10:32
信息来源:
一、 基本情况
湾溪乡和丰村地处湾溪乡中部,有村民小组7个,村民836人。有山地面积1300多亩,耕地面积820亩。该村地处边远地带,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产业滞后,人才匮乏,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现负债近2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靠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年均纯收入仅910元,有贫困户76户,贫困人口230人,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31%,是洪江市重点扶持贫困村之一。从贫困户的结构来看:年老无劳动力致贫22户;因重病致贫16户;发展产业亏损致贫10户;因无产业、无稳定收入渠道致贫28户。调查发现,这些贫困户绝大多数想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愿望十分强烈。
二、 致贫成因
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是资金、信息、技术、区位、资源等因素;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高劳动强度,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导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空心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山地闲置,耕地抛荒,产业发展呈现出恶性循环。
1. 缺乏产业支撑。该村山地面积多、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0.8亩,土地较为贫瘠,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村民仍徘徊在“自给自足”的传统耕作方式,没有一样成规模的主导产业,没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前几年部分农户种植金银花,但因种植成本高,市场售价低,连年亏损,种植户已放弃管理。
2. 缺少资金的支持。农业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高投入、高风险、受益慢,收益低,靠村民自己的力量发展规模产业十分艰难,在产业的起步阶段,急需金融部门的大力扶持,特别是部分村民,种植金银花和养牛,因市场价格大幅下跌而亏损,可以说负债累累,现在想重新发展种养殖业,但无法筹措到资金,心有余而力不足。
3. 缺少服务平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培养农村经纪人,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才能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该村因缺少主导产业的依托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没有一个专业合作社,没有流转一亩土地,村民缺少引导产业规模发展可依托的平台。
4. 缺少产业示范带动的人才
该村长期在外务工的人员约450人,季节性外出务工120人,减去老年人和在校学生,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162人。年轻的、文化高的、创业强的基本上在外面发展。这些人观念固守,安于现状,缺少敢想敢干,敢于创业的产业示范带头人。
三、 精准推进
针对该村实际情况,只有坚持“科学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精准扶贫”的原则,对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切实制定好扶贫实施方案,才能实现预期脱贫目标。
1.完善基础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山塘、水渠的清淤、修复,确保发挥其灌溉功能,防汛功能,充分利用骨干山塘,开展生态养,发挥其综合功能;二是完善通村、通组公路,特别是要拉通胜利山塘到排型组1公里的公路,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三是修建团寨组3条机耕道,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土地流转;四是解决好该村安全饮水的问题;五是修建好村部、文化室、卫生室、“五保之家”等公益设施;六是积极开展创美丽乡村活动,加大改厕、改厨,改栏的力度,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2.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要紧密联系村里实际,围绕“田间园头、屋前屋后”,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立足该村丰富的草场资源,运用“专业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贫困户采取委托帮扶形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和山羊养殖;加大油茶低改和新造力度,加大山地流转力度,争取到2017年油茶种植面积达800亩以上。
3.多措并举,创新扶贫方法。根据不同的扶贫对象,要创新扶贫方式,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满足扶贫对象的需求。一是对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的人,只要符合条件,纳入低保扶持;二是对因病重致贫的,通过积极争取医疗救助,医疗保险、社会关爱等形式给予帮扶;三是对于发展产业积极性较高,又有劳动能力的,积极联系金融支持,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开拓市场,传递市场供求信息,鼓励他们大力发展种、养产业,实现产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