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市林业局 > 规划计划

洪江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6-01-06 03:14 信息来源:洪江市林业局

 

洪江市“十三五”林业

 

 




 

 

 

 

2016年—2020年)

洪江市林业局编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林产品供给,增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精神,根据洪江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三五”重点领域和行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加快洪江市林业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洪江建设,在全面总结洪江市林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洪江市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洪江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洪江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编制工作于20153月开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洪江市林业局编制人员在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及收集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洪江市社会、经济及林业发展现状、优势和潜力的情况下,编写了《洪江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20155

洪江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

参 加 人 员 名 单

 

领导小组名单:

        长:高建军

      长:    毛宏寿

办 公 室主任:周再平

   成        员:刘松平      郭昌海  邱宏翠

编制工作组名单:

      责:高建军

  体 负 责:毛宏寿

        笔:周再平  张桂荣

资 料 收 集 :    向松梅

参加编写人员:施福林  易纯仪         

                  向元鹏  蒋建军  段志军

              易思军          杨松柏

        核:刘松平  易        郭昌海

              毛宏寿  邱宏翠

        定:高建军

 

 


   

 

1、基本情况... 1

1.1 自然地理条件... 1

1.1.1 地理位置... 1

1.1.2 地形地貌... 1

1.1.3 水文... 1

1.1.4 气候... 1

1.1.5 土壤... 1

1.1.6生物资源... 1

1.2 社会经济概况... 2

1.2.1 行政区划... 2

1.2.2 国民经济... 2

1.2.3交通... 3

1.3森林资源... 3

1.3.1森林资源现状... 3

1.3.2 森林资源结构... 3

2、“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分析... 4

2.1 “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成就... 4

2.1.1四大体系基本形成... 4

2.1.2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4

2.1.3林业产业不断壮大... 5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2.1 森林资源综合效能不高... 5

2.2.2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5

2.2.3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5

3、林业“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 6

3.1 指导思想... 6

3.2 基本原则... 6

3.3 发展目标... 6

3.4 总体思路... 7

4、林业“十三五”规划建设主要项目... 7

4.1生态建设项目... 7

4.1.1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 7

4.1.2中央财政森林抚育项目... 8

4.1.3长江防护林造林项目... 9

4.1.4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及封山育林项目... 10

4.1.5秀美村庄建设... 11

4.1.6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13

4.1.7“五边三化”绿化提质项目... 18

4.2产业建设项目... 19

4.2.1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 19

4.2.2十万亩楠竹低改项目... 20

4.2.3油茶基地建设与产品加工开发项目... 21

4.2.4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 22

4.2.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建设... 22

4.2.6湖南雪峰山千吨刺葡萄酒庄及基地建设... 23

4.2.7院县合作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25

4.2.8保障性苗圃建设... 26

4.3基础设施项目... 27

4.3.1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27

4.3.2林区公路建设工程... 28

4.3.3森林防火系统建设工程... 29

4.3.4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工程... 30

4.4列入林业“十三五”项目库项目... 32

4.4.1石漠化治理项目... 32

4.4.2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项目... 33

4.4.3森林碳汇建设... 34

4.4.4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36

4.4.5森林旅游建设... 37

4.4.6森林食品加工项目... 39

4.4.7洪江市特色林产品加工工业园项目... 41

4.4.8林下经济建设... 44

4.4.9生物质能源及再生能源利用建设... 45

5、深入推进林业改革开放... 46

5.1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6

5.1.1完善林权保护管理体系... 46

5.1.2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6

5.2推动国有林场改革... 46

5.3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46

6、规划实施... 46

6.1强化保障措施... 46

6.1.1强化党政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 46

6.1.2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拓宽林业建设投融资渠道... 47

6.1.3 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工作,增强林业建设活力... 47

6.1.4 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林业生产力... 47

6.1.5 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47

6.2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47

6.2.1加强部门衔接... 47

6.2.2 强化目标考核... 47

6.2.3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48

 


1、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1.1.1 地理位置

洪江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部边缘,雪峰山脉中段,沅水干流上游。东与溆浦县、洞口县接壤,南与会同县、洪江区及绥宁县相邻,西与芷江县交界,北与中方县相依。地理坐标:东经109°32′-110°31′,北纬26°59′-27°29′。全市东西长102.0千米,南北宽55.0千米,雪峰山脉呈弧形纵贯东部。全市国土总面积216657.0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02%,其中林地面积154027.6公顷,占总面积的71.09 %,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山区。

1.1.2 地形地貌

洪江市总的地貌轮廓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西北低,波状起伏,呈阶梯式逐级递降。境内群山林立、沟壑交错,是典型的中、低山区。境内地势高峻,主要山峰有八面山、太婆山、古佛山等56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座,以雪峰山主峰苏宝顶1934.4米为最高,最低海拔为茅渡乡婆田塘,海拔仅156.0米。

1.1.3

全市境内溪河密布,分属沅江水系和资江水系,河流总长1059.8千米,其中沅江在境内长为139.0千米。平均河网密度0.51千米/平方千米。地表水径流264.4亿立方米,水电理论蕴藏量47.45万千瓦,现已相继开发了玉龙岩水电站、安江水电站、洪江水电站和托口水电站等颇具规模的水电工程

1.1.4 气候

洪江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年平均气温18,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5.3;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7.9℃。年降雨量1212.1-1855.8毫米,年日照时间为1415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263.6毫米,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空气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1%

1.1.5 土壤

洪江市成土母质母岩以板、页岩为主,所形成的土壤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7.7%,其它为砂砾岩、花岗岩、紫色岩、石灰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类等。全市土壤质地多为沙壤土、壤土、粘壤土。土壤种类以红壤、黄壤为主,间有部分紫色土、石灰土、黄棕壤和少量草甸土。土壤全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丰富,PH值一般在4.5-6.5之间,土层深厚、肥沃,适宜以杉木、马尾松、木荷、栎类等为主的多种针阔林木生长

1.1.6生物资源

1)植被资源洪江市森林植被分布属南岭西部植被区系,植被茂盛,种类繁多,覆盖度大。全市中山中下部与低山丘陵地带的植被类型以杉木、马尾松等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为主,另外还有山茶科、壳斗科、樟科等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200米以上主要为灌木和高山矮林。其它植被类型还有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暖性常绿针叶林。全市森林植被树种资源有木本植物1000余种,其中乔木71421种,用材树种398种,经济树种1523种。杉木、马尾松、榉木、樟树、梓树、楠木、枫香、栎类、南酸枣、椿木、柏木、毛竹、油茶、油桐、柑桔、板栗、枣、柿等是我市的优势树种。主要灌木树种有柃木、盐肤木、胡枝子、乌饭、假死柴等。主要草本有五节芒、白茅、铁芒箕、蕨类等。共有保护植物10种,其中包括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即: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即: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莲Nelumbo nucifera、野大豆Glycine soja、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大叶榉Zelkova schneideriana、川黄檗Phellodendron chinens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

2)野生动物资源:境内野生脊椎动物共计5纲27目74科199种,其种数为湖南省已知脊椎动物总数的21.72%。其中鱼类有4目9科40种,种数占湖南省已知鱼类的19.51%;两栖动物有1目5科14种,种数占湖南省已知两栖动物的20.29%;爬行动物有3目7科24种,种数占湖南省已知爬行动物的24.24%;鸟类有13目38科102种,种数占湖南省已知鸟类的22.77%;哺乳动物为6目15科19种,种数占湖南省已知哺乳动物的20.00%。共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分别是金钱豹Leopard、蟒Python molur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国家级保护动物10种,分别是虎纹蛙Rana rugulosa、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雀鹰 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松雀鹰 Accipiter virgatus affinis、游隼 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ator、红隼 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yus、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nycthemera (Linnaeus)、东方角鸮Otus sunia malayanus、领角鸮Otus bakkamoena erythrocampe、斑头鸺鶹Glaucidium cuculoides whiteleyi

1.2 社会经济概况

1.2.1 行政区划

洪江市辖25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雪峰山、八面山林场)。全市共有316个行政村,26个社区居委会。全市总人口4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0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3%,另外散住有苗族、瑶族、土家族、侗族、回族等16个少数民族。

1.2.2 国民经济

据《洪江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39亿元,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2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0.2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5.86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5.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9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86元。全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居中游位置。

1.2.3交通

(1)公路交通洪江市道路交通十分便利。现有公路总里程1819.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95.1千米,G60邵怀49.4千米、G65怀通28.2千米,连接线长度17.5千米;国道2条108.5千米,G320为77.6千米、G209为30.9千米;二级公路47.0千米;三级公路143.0千米,乡村公路1426.0千米。

(2)航空交通洪江市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440.0千米,距芷江机场30.0千米。

(3)铁路交通焦柳铁路从洪江市西部穿境而过,过境里程20.0千米。洪江市区距离沪昆高铁怀化站40千米。

(4)水运交通洪江市境内通航河流七条,通航里程196.5千米。以沅水为主航道,共分安江、黔城、托口三个港区,现有客(货)运码头39座,作业区30个,民渡52处。

1.3森林资源

1.3.1森林资源现状

洪江市土地总面积216657.0公顷,其中林地154027.6公顷,占71.09%,非林地62629.4公顷,占28.91%,森林覆盖率65.88%,林木绿化率68.10%,国家特规灌木林地面积30645.2公顷,其它灌木林地面积1501.1公顷,四旁树占地面积3314.5公顷。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5134972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4946187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 96.32%;散生木蓄积109986,占活立木总蓄积量2.15%;四旁树蓄积78800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 1.53%

现有国家级森林园1个,即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占地面积4025.9公顷,林业用地面积4021.3公顷。

现有国家级试点湿地公园1个,即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占地面积3006.5公顷,湿地面积2458.4公顷。

1.3.2 森林资源结构

森林林种结构全市森林面积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23497.4公顷,占20.97%;特种用途林面积2637.9公顷,占2.35%;用材林面积85919.0公顷,占76.66%;经济林面积23.8公顷,占0.02%

乔木林龄组结构全市乔木林面积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25480.0公顷,占27.66%;中龄林面积33443.7公顷,占36.31%;近熟林面积14489.4公顷,占15.73%;成熟林17381.3公顷,占18.87%;过熟林面积1315.3公顷,占1.43%。乔木林中,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大,二者合计的面积占总数的63.97%,说明全市乔木林仍然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体,后备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2、“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成就

2.1.1四大体系基本形成

1)科学的森林资源培育体系。按照森林功能分区的要求,我市将全市森林分成了商品林区和生态公益林区,面积分别为162万亩、69万亩,分别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70.1%29.9%。在此基础上,根据森林分类经营要求,将全市森林(林地)分成了六个类型区,即托口电站库区生态旅游功能区、雪峰山—八面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沅水流域及高速公路沿线生态保护功能区、洗马乡及湾溪乡水土保持功能区、城镇市治周边景观林功能区、商品林功能区,并制定了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

2012年底,我市完成了《湖南省洪江市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规划(20132020年)》的编制工作,该规划对森林分类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分成了八大类型区,即托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雪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沅水流域及高速公路沿线生态保护功能区、洗马乡及湾溪乡水土保持林功能区、城镇市治周边环境保护林功能区、公溪河流域毛竹产业发展区、柑桔产业发展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功能区,进一步细化了经营措施。

2013年编制的《湖南省洪江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中,继续强化了森林分类经营理念。森林资源培育体系已基本建成。

2)相对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该体系包括生态公益林保护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森林防火体系、林地管理体系以及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等内容,均已相对完善。

3)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重点扶持以华宇竹业为主的涉林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以华宇竹业的毛竹精深加工,以雪峰木业等的杉木加工利用,以市纤维板厂、市刨花板厂的“三废物”利用等林业产业发展链条,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经济、林下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市林业产业呈现相对较好的发展趋势。

4)基本健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包括以洪江市林学会、村级林业理事会以及林业专业合作社为阵地的科技服务体系,自我培养与高校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发展体系。

2.1.2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加强生态建设步伐,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十二五”期间全市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建设加快。一是实施了以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长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新造林1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6500亩,封山育林1000亩;累计完成国家、省、市级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69.6万亩。二是森林采伐指标明显减少,从“十二五”的25万立方米减少到“十三五”的15.1万立方米;三是成功获得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块国字号称号。四是城乡大绿化体系建设成绩斐然,县城主要道路全面绿化提质改造,沿江风光带、市民广场完成建设,清江湖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正在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达150余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346.4万株。

2.1.3林业产业不断壮大

按照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在狠抓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全县先后启动楠竹产业、油茶产业、绿化苗木产业、林下中草药产业、森林旅游产业等林业产业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低改楠竹2万亩,其中法国开发署贷款湖南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1.5万亩。目前,全市楠竹面积达30万亩,立竹4798万根,引进了国家级竹产业龙头华宇竹业;全市新造油茶5000亩,低改1万亩;全市绿化苗木基地面积达1万亩,形成了以樟树、桂花、红叶石楠为主要特色的绿化苗木中心,年产值超过1.5亿元。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获得国家AAA级旅游景点的称号、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获得审批,打造了洪江森林旅游的国字号品牌,为洪江森林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林业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林业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山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森林资源综合效能不高

十二五期间,总蓄积量较十一五期末有所减少。乔木林中天然林24587.7公顷,占26.69%;人工林67522.0公顷,占73.31%。人工林主要以工业原料林为主,纯林面积大,树种单一,易引发大面积病虫害。

2.2.2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林业产业基地的面积还相对较少,在总林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还有待提高。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呈现出初级产业的典型特征。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起点相对较低;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综合效益欠佳,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不多。林业产品单一,极具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野生动物驯养等生态产业还刚刚起步,林木种苗花卉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2.2.3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经过多年努力,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与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林木种苗基地、林业“三防”体系建设以及林业科研、技术推广、资源与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等设备和手段还比较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

3、林业“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省、市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高度认识中央、省市对林业新的历史定位与充分履行林业在生态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使命。把林业工作充分融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生态建设,提升产业水平。科学营林,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建成更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更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推进我县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2 基本原则

⑴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则,林业生态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⑵坚持城乡统筹,城市林业与传统林业共同发展的原则,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⑶坚持科技兴林原则,以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洪江林业发展,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⑷坚持依法治林原则,处理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利用的关系。

⑸坚持扩大林业开放、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的原则。

3.3 发展目标

以森林质量提升和林业产业升级为核心,着力打造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创新林业和法制林业。即力争到2020年,实现“两个突破”、“两个翻番”,构建好“三大体系”: ——“两个突破”:一是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建设生态屏障,增加森林碳汇,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66%70%以上,生态建设取得新突破;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林业产业年经济增长率达到20%以上,林业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两个翻番”:一是林业总产值较2010年翻一番,达到8亿元以上;二是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0元以上。 ——“三大体系”:一是更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在农田、库区、矿区、景区、社区、城市生态系统中,充分发挥林业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更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做大第一产业;立足优势资源,做强第二产业;增强服务职能,做活第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三是较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自然生态与洪江人文相结合的森林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显明、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

3.4 总体思路

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增加森林面积与蓄积,提高单位面积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升森林品质,增加森林碳储量;进一步统筹城乡绿化,建设大绿化生态体系,推进身边增绿,建设森林县城、林果村镇;进一步发展林业产业,提升油茶、楠竹、绿化苗木、柑橘、林下中草药产业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增加林农收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宣传生态文化,发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林权流转机制,推动森林保险和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森林防火体系、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保障与服务体系;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基层林业站建设,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充实林业发展后劲;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碳汇造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4、林业“十三五”规划建设主要项目

“十三五”期间,共计划编制林业专项规划19个,其中生态建设项目7个: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中央财政森林抚育项目;长江防护林造林项目;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及封山育林项目;秀美村庄建设;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五边三化”绿化提质项目。产业建设项目8个: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十万亩楠竹低改项目;油茶基地建设与产品加工开发项目;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湖南雪峰山千吨刺葡萄酒庄及基地建设项目;院县合作林业科技推广项目;保障性苗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4个: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林区公路建设工程;森林防火系统建设工程;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工程。同时在充分考虑国家有关林业政策、投资导向的基础上,结合洪江市今后林业发展趋势、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研究制定了9项影响深远、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工程项目,列入林业“十三五”项目库,分别为: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森林碳汇建设;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森林旅游;森林食品加工项目;洪江市特色林产品加工工业园项目;林下经济建设;生物质能源及再生能源利用建设。

4.1生态建设项目

4.1.1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

(1)建设背景

2011年,洪江市首次纳入湖南省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县市以来,湖南省共安排洪江市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资金1162.5万元,补贴造林面积58125亩,覆盖26个乡、镇、场,中央财政造林补贴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林农造林的积极性,增加了林农的收入,促进了我市造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建设生态强市的一项重大举措。

2)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①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人工造林7.5万亩,分五年进行,每年采取完成1.5万亩。年限为2016-2020年。

②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安排造林补贴任务。

③公开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强行安排任务,不能开后门、拉关系。

④谁造补谁,凡自愿申请且符合条件的造林主体都要平等享受到补贴政策。

3)投资概算

包括林地清理、整地挖穴、栽植、管护、病虫害防治、抚育和材料费及其它费用等。每亩投资1300元,7.5万亩中央财政造林补贴共需资金9750万元,中央财政补贴1575万元,自筹资金8175万元。

4)效益分析

①生态效益:每年可增加森林覆盖率3%,增加蓄水2000万吨,吸附空气中的尘土16-37万吨,减少水土流失12.5万吨,释放氧气9万吨。

②经济效益:可提供木材49万立方米,森林储备效益值2.45亿元。

③社会效益:对调整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良好的作用。

4.1.2中央财政森林抚育项目

1)建设背景

2006年到2015年洪江市共完成各类造林近50万亩,大部分林分已进行森林抚育经营年龄。2010-2015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洪江市市森林抚育资金800万元 ,抚育任务8万亩,均已完成任务,并通过国家验收。

森林抚育经营能改善森林的树种组成、年龄和空间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木生长量,促进森林、林木生长发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健康,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2)建设规模及内容

①建设规模为15万亩,分五年完成,每年完成3万亩。建设年限为2016-2020年。

②投资概算:总投资1500万元,每年投资300万元。

③森林抚育的内容:包括抚育采伐、补植、修枝、浇水、施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视情况进行的割灌、割藤、除草等辅助作业活动。抚育对象为幼龄林和中龄林。

3)效益分析

①生态效益:通过中幼林抚育进一步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每年可增加生态服务价值5000万元的间接生态效益。

②经济效益:林分生长率可提高6-8%,可缩短工艺成熟期5-10年,每亩增长0.5立方米立木蓄积,每年可新增立木蓄积15000立方米,价值300万元以上。

③社会效益:通过实施中幼林抚育工作可解决部分林农就业问题,增加林农的收入,改善大农的生态状况,提高社会对林业投入的热情,为我市林业的后续发展注入无限的活力。

4.1.3长江防护林造林项目

1)项目建设背景

洪江市位于湖南省西部,长江支流沅江上游,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区的中心地带,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全市土地成土母岩以板页岩为主,间有砂砾岩、花岗岩、红砂岩,主要植被有:常绿阔叶林、常绿松针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竹林、乔竹混交林、灌木林和以柑桔、核桃、李、梨、油茶为主的经济林。

“十一五”期间,洪江市共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25500亩(其中人工造林15500亩,封山育林10000亩),完成率为100%。“十二五”期间,洪江市共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18511亩,(其中人工造林7446亩,封山育林11065亩),完成率100%

2)项目建设意义

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对洪江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减少土地养分流失等发挥较大作用,能有效改善我市环境和大气质量,有效减轻泥沙淤积压力,对保护稻田,防止洪涝灾害等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对我市营造林工作起到良好示范推动作用。

3)项目建设规模和年限

①项目规模

项目建设规划为45000亩,其中新造用材林25000亩,封山育林20000亩。

②建设年限

项目建设年限为5年,从2016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结束。

4)项目投资概算

①新造用材林25000亩,按1000/亩,需2500万元。

②封山育林20000亩,按100/亩,需200万元。

项目共需资金2700万元。

5)项目效益分析

①生态效益:本项目实施后,对我市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优化我市居民饮用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经济效益:本项目实施后,新造25000亩,16年后,每亩蓄积按8立方米计,可新增蓄积200万立方米,出材120万立方米,创产值120000万元。

③社会效益:本项目涉及全市人口20多万,其中直接受益人口20多万,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25万个。

6)项目进展情况

正在进行前期规划,积极争取申报。

4.1.4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及封山育林项目

1)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退综字[2015]2号)文件指示,全面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要求,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宗旨,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一思路,全面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2)项目建设意义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国务院着眼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而作出的决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举措,是根治水患,解决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重要途径。对增加森林资源,改善工程区生态环境,加快林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年限

项目建设 规划为8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建设年限为2016-2020年。

4)项目建设投资概算

坡耕地造林按1500/亩计,需资金4500万元;配套荒山造林按1000/亩计,需资金3000万元;封山育林按100/亩计,需资金200万元。

项目建设共需资金7700万元。

5)效益分析

①生态效益:退耕还林项目的建成,将增加我市森林覆盖率1%以上,同时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噪音、净化空气和优化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经济效益:退耕还林工程除了增加林农的直接收益外,还能增加蓄积,16年后,按每亩8立方米计,可增蓄积48万立方米,出材31.2万立方米,创产值24960万元。

③社会效益:本项目分布全市25个乡镇,涉及总人口20多万,直接受益人达5万多人,能提供社会就业机会60万个。

6)项目进展情况

2015年已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0.1万亩。

4.1.5秀美村庄建设

1)建设背景

党“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农村问题关注不断深入,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主线,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得民心、顺民意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统工程在全国各地都掀起高潮。

实施秀美村庄建设是践行“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着力培育一批规划有序,风格协调、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秀美村庄,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措施。

2)基本情况

全市辖17个乡、8个镇、2个国有林场,共316个行政村,2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3.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6.1万,占总人口的80.2%,农村人口户口数11万多户。

全市广大农村农民都有房前屋后栽植花草树木的习惯,但是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布局,而且公共绿地面积小、数量少,亟待建设和发展。

3)建设规模及内容

①建设规模

在“十三五”期间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面开展“秀美村庄”建设五年行动,到2020年底全市完成“秀美村庄”达标村286个以上,五年间每年完成3个市级“秀美村庄”示范村,1个省级“秀美村庄”示范村。

②建设内容

一是村庄绿化。村庄绿化以提高绿化率为主要目标,突出抓好路边、村边、房边等“三边”的造林绿化。倡导以营造乔木为主,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树种选择上,优先选择生长快、冠幅较大、干形好、枝叶繁茂、树型美观的珍贵用材树种和适于当地生长,产品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经济林树种,或观赏价值高的景观树种。对村庄内的古树名木、古树群,通过设置护栏、树牌、砌石等方法加以保护,并配置灌、草、花,形成森林文化特色景观。

主选树种:樟树、楠木、木荷、榉木、枫香、枫杨、椿木、柏类、刺槐、桂花、雪松、木莲、广玉兰、杜英、含笑、青枫、银杏、紫薇、罗汉松、苏铁、夹竹桃、海桐、红继木、木芙蓉、棕榈、杨梅、红叶石楠、栀子花等。

二是道路绿化。道路绿化是秀美村庄建设的重要连接线和风景线,要根据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绿化。

乔木型:选择生长快、冠幅大、干形好、枝叶繁茂、树型美观、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滞尘能力强,并能较好地适应不良立地条件,且寿命较长的珍贵用材或观赏树种。

乔、灌型:常绿乔灌模式、落叶乔灌模式、常绿落叶乔灌模式。一般选择1-2个乔木树种栽植。灌木带状栽植或球状造型分球栽植。

小乔木、灌木型:该模式适合空间窄小的道路两侧绿化。

灌木型:可分绿篱型、球状型栽植绿化,种类选择同上。该模式适合村庄内空间窄小道路两侧绿化。

主选树种:樟树、刺槐、喜树、苦楝、杨树、泡桐、杜英、木荷、柏木、垂柳、法国梧桐、水杉、池杉、乌桕、枫香等。

三是庭院绿化。庭院绿化是秀美村庄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可采取多种造林绿化模式。

经济型:每户选择若干种经济果木,一般栽种3株以上。

乔木观赏型:庭院内以珍贵乔木为主,配置一些观赏性强的花灌木。可选择常绿小乔木或落叶乔木,可配置花灌木。适合绿地面积较大的庭院绿化。

花灌木观赏型:庭院内栽植观赏性强的花卉或灌木。可采用花坛、花池等方式栽种,实用性强、艺术效果好。适合绿地面积较小的庭院绿化。

立体绿化:选用攀援植物绿化庭院围墙、房屋墙面;庭院内通过棚架式栽种攀援植物,观赏和遮阳效果都较好。

主选树种:桂花、柑橘、李、梨、桃、柿、杨梅、黄杨、万年青、茶花、茶梅、黄杨、苏铁、海桐、红继木、紫藤、爬山虎、迎春花、兰草、菊花等。

四是公共绿地。村内建设供居民休闲的公共绿地是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空坪隙地、林中空地、水塘周边等建设不同类型的公共绿地。

山地小游园:利用现有村头、村边森林植被较好的低山丘陵进行改建成山地游园。修建必要的步道、凳椅等设施。步道两边补植乔木、花灌木。

休闲小游园:利用村庄现有的树林或空坪隙地修建小游园,配备凳椅、棋桌等设施。丛植、孤植3-7株常绿和落叶树种,配植花灌木。可选常绿藤本进行棚架式绿化,营造休闲氛围,增加生活情趣。

湿地小游园:利用村头、村边河流、水塘、低洼地块改建湿地小游园。修建步道、凳椅等设施。步道两侧、河堤、塘坝栽植观赏植物。河坡、塘坝栽植耐水湿植物。河边、塘边栽种水生植物。

主选树种:松类、榉木、樟树、楠木、水杉、木荷、柏类、刺槐、杨梅、桃、杜鹃、桂花、雪松、木莲、广玉兰、杜英、含笑、青枫、银杏、紫薇、罗汉松、苏铁、夹竹桃、海桐、红继木、木芙蓉、棕榈、杨梅、万年青、夹竹桃、水竹、斑竹、方竹、粉竹、箬竹、茶花、茶梅、黄杨、苏铁、海桐、红继木、紫藤、红叶石楠、栀子花、爬山虎、兰草、菊花、金银花、月季、迎春花等。

五是村容村貌。要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教育村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参加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防止重大森林火灾、乱砍滥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占林地等生态安全事故发生。

4)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全市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干群关系将会更加融洽,社会将会更加稳定、和谐,还有安置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1.6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20141231国家林业局同意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工作,公园试用期为3年,2018年前报国家验收、批准。湿地公园的建立对于洪江市的生态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基本情况

①自然、地理、人文情况

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南省西部洪江市境内西南角,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的雪峰山脉。湿地公园以清江湖为主体,以环湖公路为边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149″~109°4053″,北纬27°0439″~27°0928″,东西长14.95 千米,南北宽8.92 千米。总面积为3006.5 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458.4 公顷,湿地率81.77%,涉及托口、沅河两镇12个村。清江湖又称“小洞庭”,是沅江上游及湘西南最大的人工湖,水面开阔、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水量充沛,是一座集发电、航运、灌溉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大(I)型水库,多年平均流量540 立方米/秒,年均发电量21.31 亿千瓦时。湿地公园内生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161 科、535 属、815 种,其中湿地植物有81 科、200 属、261 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 种;已知野生脊椎动物共计5 27 74 199 种,包括鱼类4 9 40 种、鸟类13 38 102 种,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0 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18 种。

湿地公园内山水相依,水天一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航运与稻作文化底蕴深厚。湿地公园所在地——千年古镇托口镇,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中东部地区进入大西南的水陆交通咽喉,上达贵州,下出洞庭、长江。公园下游有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黔阳古城,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在城中芙蓉楼留下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绝唱。

公园性质

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库塘型湿地,具有水面开阔、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是中国中东部地区进入大西南的水陆交通咽喉,古航运文化厚重奇特。公园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核心,适度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等

可持续利用活动以及科普宣教活动,展示丰富的湿地文化,传播湿地保护知识,是集湿地保护与恢复、科研监测、合理利用与科普宣教于一体,兼具饮用水源、航运、灌溉、发电、防洪等多种功能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公园定位

功能定位: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的武陵山片区和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内,作为湘西最大的人工湖,是沅水上游最重要的湿地,水质好,水面宽阔,水量丰沛,是珍稀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等的重要栖息地和湘西地区的战略水源地,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沅水上游第一个古航运码头托口古镇也位于此,其航运文化及稻作文化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湿地文化。拟建湿地公园以湿地保护和恢复为目标,以弘扬湿地文化为重点,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合理可持续利用示范,其功能定位为:

——作为新建人工湖泊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典范

——维系洞庭湖流域生态和河湖水质安全、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构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展示其深厚的湿地文化,适度开展湿地科普宣教与合理利用示范

形象定位:在对公园用地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从保护湿地出发,综合考虑湿地景观与湿地文化等多方面,以宽阔的水面(坝前水面在湖南省内仅次于洞庭湖,又称小洞庭)和航运文化为特色,提升旅游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湿地公园的总体形象定位为:

五十里水亚洞庭、春暖花开观清江

千年古镇隐湖底、芙蓉楼上送辛渐

2) 湿地公园建设必要性

是加强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扩大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洪江市大力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因此,拟建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积极响应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深刻实践。

是推进“绿色湖南”建设进程的战略需求

2011 4 月,湖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把湖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最宜居兴业的地区之一。2012 4 月,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提出打造“绿色湖南”是全省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明确提出,到2015 年末全省湿地保护率要从目前的50.1%提升到70%以上,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拟建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有力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是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提升雪峰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位功能的需要

湿地公园处于武陵山片区核心地段雪峰山区,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内有澧水、沅水和资水等主要河流,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生物基因库”之美誉。据调查统计,共记载湿地植物有81 科、200 属、261 种。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6 种;湿地公园共有脊椎动物共有5 27 74 199 种。其中,鱼纲4 9 40 种;鸟纲13 38 102 种。武陵山片区生态区位重要,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组合良好,极具开发潜力,但生态环境较脆弱。2012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提出在该片区内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示范区”,重点加强天然林、湿地资源、珍稀动植物资源等保护工作,着力保护沅水、澧水、资水源头水资源,建设好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提升雪峰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是促进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湘西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经济较落后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是其最易实现突破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 年,湖南省发布了《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 年,依托张家界、吉首、怀化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黄金走廊,构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其中在怀化市域重点打造沅水山水民俗景观带、沪昆高速民俗生态旅游带、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等精品旅游带,洪江市是怀化市重点打造的旅游产业市。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大湘西精品旅游带范畴,区内集雪峰山原生态自然山水风光和侗族民俗文化景观于一体,即将建成的沪昆高铁、包茂高速(怀通段)公路将形成有力支撑。湿地公园的建设,将强化大湘西地区与周边省市旅游圈的合作,促进旅游带的对接和融合,为打造独具魅力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贯通旅游大通道发挥重要作用,拟建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将与区域内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高庙文化及新石器时代遗址、安江稻作文化及杂交水稻发源地、黔阳古商城、芙蓉楼相互拱应,形成洪江市极具魅力的旅游品牌。

对建设类似的库塘型湿地公园,具有典型的保护与恢复示范意义

湿地公园位于沅水上游,是洪江市城区及黔城镇的主要水源,均属绝对保护的生态控制区。同时,清江湖和沅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游地区乃至洞庭湖区的水资源安全。同时湿地公园处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中西部结合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与内陆气候连结点、湘西与黔东交界处,具有明显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边界和过渡资源特征。是武陵山片区中库塘型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区域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珍稀动物栖息地,因此,以清江湖为依托,建设好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清江湖湿地生态系统,尽快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并重建湿地生境,修复受损景观环境,对建设类似的库塘型湿地公园,具有典型的保护与恢复示范意义。

3)规划建设情况

①建设期限:根据《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42020年),公园规划期为20142020 年,共7 年。其中20142015 年为前期,20162020 年为后期。

②“十三五”期间建设目标:全面加强清江湖湿地及周边环湖公路以内的森林的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所具有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一是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全面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湿地生态功能,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公园内湿地保护率实现100%。保护好珍稀野生动植物,通过对消涨带以及漫滩开展湿地恢复活动以及在沿岸营造水源涵养林等,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质量,使东方白鹳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率达到100%。保护好公园内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控制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恢复湿地生态原来面貌,保持物种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平衡。

二是从实际出发,高标准、高起点,用5 年左右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保护管理体系,建成湿地生态系统较稳定、湿地文化不断弘扬、大西南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地理过渡区与中西部结合区最知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三是通过对湿地公园周边的生活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的有效控制,严格控制面源和点源污染,确保湿地公园内水体监测优于国家标准Ⅲ类水质,为饮用水安全提供保障。

四是通过湿地公园的科研监测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备与充实科研监测技术人员,有效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资源监测,公园内资源与环境质量监测覆盖率达到100%;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文化等课题的科学研究工作。

五是适度开展湿地景观与科普宣教设施建设,利用各种形式生动活泼的载体大力普及湿地知识,弘扬湿地文化。对周边居民及游客发放湿地保护宣传资料10 万份以上。

六是在实行有效保护,不破坏自然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突出当地古商贸航运文化与稻作文化特色,通过合理开发建设,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使之成为洪江市与怀化市乃至湘西与黔东居民日常休闲和周末出游的首选,打造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最终达到10万人次以上。

③“十三五”期间主要建设内容:公园划分为保护保育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合理利用区、恢复重建区等5大区,规划实施9大工程。

保护工程:废弃物集中清理、水质日常保洁、人工湿地-氧化塘湿地系统、水岸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湿地文化保护、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等。

恢复与修复工程:表面流人工湿地建设、潜流式生态床系统建设、库区消涨带修复工程、库区湖汊、河湾、静水和洲滩修复工程、水禽栖息地修复与恢复等。

科普宣教工程: 湿地生态科普馆、历史文化博物馆、观景摄影平台、解说标示系统等。

科研监测工程:科研课题研究、科研培训与交流、本底调查、湿地科研监测中心、气象观测站、水文水质监测点、湿地生态监测点、鸟类救护站、湿地监测信息系统、湿地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等。

合理利用工程:水上游乐中心、亲水休闲风光带、亲水广场、农耕文化体验园、森林养生项目、芙蓉塔、访客服务中心等。

防御灾害工程:有害生物控制、地质灾害防治、洪涝灾害防治、森林防火、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旅游安全防护等。

区域协调与社区共建共管工程:村庄污染控制、特色农家乐扶持、民族风情商业街、杨梅观光果园、社区培训等。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湿地公园管理局、保护管理站及附属设施、设备等。

基础工程 :新建码头、改造码头、新建游步道、交通设备、水电配套设施等。

项目建设资金额

经估算,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十三·五”总投入建设资金6679.9万元。建设投资按年度分为: (单位:万元)

序号

建设内容

总投资

2016

2017

2018

2019-2020

 

合计

6679.9

1854.8

1447.5

965.0

2412.6

1

保护工程

1866.7

326.2

462.0

308.0

770.0

2

恢复与修复工程

730.0

32.5

209.3

139.5

348.7

3

科普宣教工程

590.9

400.6

57.1

38.1

95.1

4

科研与监测

608.0

157.0

135.3

90.2

225.5

5

合理利用工程

872.0

190.0

253.8

136.4

390.2

6

防御灾害工程

338.8

148.5

57.1

38.1

95.1

7

社区共建共管

633.0

50.0

174.9

116.6

291.5

8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434.0

258.0

52.8

35.2

88.0

9

基础设施

607.0

292.0

94.5

63.0

157.5

项目效益

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有效保护园内湿地资源、自然植被和生态系统,保障沅江上游的水质安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湿地公园保障水源、净化水质、控制侵蚀、保护土壤、文化科研和休闲游憩等功能。

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将产生浓郁的环境保护气氛,传承和弘扬湿地文化,促使社区群众生态保护自觉性得到大幅提高。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推进洪江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当地和谐社会构建、实现生态洪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还将通过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产生多种经济收益。同时,随着公园的建设还将带动有关农副产品出售及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等,可获取较好经济收益。

4.1.7“五边三化”绿化提质项目

1)基本情况

①“五边三化”的范围

五边是指洪江市境内的城边、路边、水边、村边、户边;三化是指绿化、净化、美化行为。

城边主是指市治所在地黔城和老县城安江周围;路边是指洪江市境内已通车的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县道、乡道,总里程935公里;水边主是指全市境内沅水及沅水一级支流两岸;村边主要是指自然行政村委会所在地周边;户边是指全市境内村民所居住地周围。

②五边三化绿化现状

经对“五边三化”范围内绿化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城边和高速公路、铁路两边可视范围进行造林绿化,只需对6000亩幼林进行抚育管理及补植补造工作。全市境内国省道两边已经按照上级要求进行造林绿化。全市境内县道12条和准备升放为省道5条,共计17条县道,里程320公里,还未进行造林绿化的80%村委会所在地和农民居住地还没有统一规划及造林绿化。

2)建设背景

首先,中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八”大所确定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其次是湖南绿色通道推出重大举措。省林业厅制定《湖南省“绿化通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最后是怀化市每年给我市下达“三边”和“碧水、青山、蓝天”建设任务。

3)建设内容及规模

根据我市“五边三化”现状,本次规划建设主是内容有:

①补植补造16万株。对道路红线范围内的线路绿化,采用栽植大苗模式进行绿化提质。对道路红线至第一层山脊以内的疏残林林间空地采取见缝插绿、大穴整地,采用补植2-3年生速生树种的方式,加大补植补造力度,增加绿量,恢复林相。

②幼林抚育2万亩。加强对新造幼林、幼树的抚育和培管。每年抚育不得少于2次,分别在56月份和910月份进行,促使林木快速生长,直至郁闭成林。

③封山护林10万亩。将通道沿线两旁第一层山脊范围以内全部区划为公益林,按照公益林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④清理整顿。水利部门牵头对沅水两岸挖沙作业进行规范或清理整顿,环保部门牵头取缔所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林业部门对全市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和规范。

4)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我市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良,还可以给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因此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2产业建设项目

4.2.1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

1)建设背景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健康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药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药材基地建设是山区林农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林下实施中药材仿生种植以及规范化种植基地,并通过科学培育适当地生长的优良中药材是山区林农采取多种经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林经济效益.主要栽培品种有重楼 、白芨、天麻、三七等.采取公司化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广中药材产业化种植,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解决了靠砍伐木材才获的经济效益林业经济模式.并对生态公益林经营模式的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设单位

洪江市雪峰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洪江市雪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洪江市翔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3)建设时间:2015-2019年。

4)建设内容及规模

①中药材种植苗圃基地300亩。

②中药材林下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10000亩,其中,重楼2000亩,三七2000亩,白芨2000亩,天麻2000亩,其他中药材2000亩。

5)建设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3.5亿元,其中苗圃基地建设2000万元,林下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3.3亿元。

6)效益分析

①经济效益:中药材栽培示范基地建成后,5组经济效益达,按现价计标,收入10.5亿元。

②社会效益:安排农村劳动剩余力1000万个工日。

7)目前项目完成进展情况

目前洪江市雪峰中药材、雪峰药业等公司林下栽培仿野生中药材栽培面积2000亩,其中重楼600亩,三七200亩,白芨200亩,天麻1000亩。

4.2.2十万亩楠竹低改项目

1)项目建设背景

洪江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区,适宜楠竹的生长,具备发展楠竹产业的条件。全市25个乡镇均有楠竹林分布,全市共有楠竹面积近25.7万亩,立竹4329万株,主要分布在龙船塘、深渡、熟坪、土溪等乡镇。

2)楠竹发展现状

除龙船塘部分村楠竹经营程度较高、质量较好外,其余乡镇大多楠竹林立竹度都不足200/亩,且平均胸径在7寸以下,加之近年来过度采伐,存在经营水平低、长势差、产量低、效益差状况。目前高度经营的仅5万余亩,一般经营约15万亩,粗放经营约6万亩。我市现有的楠竹生产管理主要停留在砍山、修山的阶段。2013年—2015年我市在龙船塘、深渡、熟坪、土溪等乡镇利用“法开署贷款项目”实施了楠竹材用林经营试点,面积7000余亩,采取了垦复除灌、施肥等技术措施,成效显著。

3)项目建设目的

通过科学合理的楠竹林分改造,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兼顾的森林生态网络,在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充分发挥森林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固碳等改善生态的作用,促进我市生态建设。

4)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①楠竹低产林改造项目规模:共计10万亩,分五年进行。为此,宜将本市立地条件较好,立竹度在80-120株之间,平均胸径6寸左右,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楠竹林纳入本次低改范围。

②楠竹低改技术措施:林地清理(竹林清理和劈山除杂)、土壤管理(垦复、施肥)、结构调整(号竹、合理采伐和支撑木)、病虫害防治、留笋养竹等。

5)项目投资概算

楠竹低改项目投资概算包括林地清理、垦复撩壕、施肥等10万亩楠竹低改共需资金5000万元,其中竹林清理、垦复撩壕4000万元,肥料1000万元。按工时400/亩(每工日100元)、肥料100/亩计算。

6)建设起止年限及分年度实施目标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全市10万亩楠竹低改共分五年实施,共需投资5000万元。其中2016年实施1.5万亩,需投资750万元;2017实施2.5万亩,需投资1250万元;2018年实施2.5万亩,需投资1250万元;2019年实施2.5万亩,需投资1250万元;2020年实施1万亩,需投资500万元。

7)项目效益分析

通过对楠竹林采取低改技术措施,按照每亩新增楠竹50株,平均胸径增大到10寸,每株楠竹按15/株计算,每亩每年可增值750元,10万亩低改楠竹每年可增值7500万元,经济效益前景可观,同时又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是一个可以实施的好项目。

4.2.3油茶基地建设与产品加工开发项目

1)建设背景

油茶是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植物,洪江市拥有油茶林16万多亩,茶油的经济价值及开发利用越来越深得人们的认识,国家在油茶产业开发政策上进行倾斜,油茶价格坚挺,并一路升高,市场前景美好。油茶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需要,是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油安全的需要。我市油茶林面积16万多亩,其中高度集约经营面积4.8多亩,一般经营10.1万多亩,年产油茶300多吨,随着油茶产业化发展,群众对油茶开发空前高涨。近年来,我市极为重视油茶开发建设项目,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并成立了油茶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了油茶开发办公室,专门从事油茶开发。洪江市永丰茶油有限公司抓住机遇,大力开发油茶及加大油茶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利用,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2)项目建设单位

洪江市茶油有限责任公司

3)建设内容及规模

①建设油茶生产基地20000亩,新造良种油茶基地10000亩,低改10000亩。

②建设年产加工茶油5000吨生产线。

③建设茶油深加工产品茶油胶壤等。

4)建设期5年:2015-2019

5)总投资

总投资9200万元,其中油茶生产基地1800万元,5000吨。油茶生产线投资3200万元,茶油深加工投资3000万元,流动资金1200万元。

6)效益分析

①经济效益:2万亩油茶基地建设5年丰产后年产值2400万元,纯收入1500万元,8年收回成本,5000吨茶油加工生产线年产值达10000万元,纯收入1500万元,3年内收回成本,茶油深加工利用年产值达6000万元,创纯收入900万元,4年内收回投资成本,项目年回报率达12%左右。

②社会效益: 安置大量劳动力,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社会效益显著。

7)项目进展情况

①现已完成新造良种油茶2000亩示范基地,低改林分1000亩。

②加工生产用地正在申请办理中。

4.2.4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

1)建设背景

林业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林业生产资料、林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林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

2)建设规模及内容

“十三五”期间,将引导广大林农加于到各种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20个,入社农户达到1.5万户,发展500人以上的林业专业合作社5个,发展100人以上的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

“十三五”期间,将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发展生产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林业专业合作社5个,生产种植面积连片在500亩以上的8个。

3)效益分析

多样化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成,能向上级各部门争取到更多的投资机会,在增加林区农民收入、发展林业经济、开发建设新农村、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方面有着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主体性组织作用,对发展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4)现在建设情况

到目前为止,洪江市共成立了涉及森林培育、林下种植、养殖,花卉、种苗培育等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51个。入社农户有100余户。

4.2.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建设

1)建设背景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旅游兴市、农业稳市”的发展战略和“三创活动”的要求,为了提升洪江市的生态品位,洪江市“十三五”期间计划再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面积0.5万亩,到“十三五”期末全市花卉苗木基地面积将达到1.0万亩的规模。

2)建设规模及内容

在“十三五”期间,对现有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进行整合,并适当扩大规模,打造洪江市1.0万亩具有洪江特色的花卉苗木产业,达到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和景观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

①建设规模。以黔城、安江为核心,以G209国道和S222省道为两带,辐射全市多个乡镇,形成“两核两带多点”的规划布局,规划总面积为1.0万亩。其中现有花卉苗木生产基地34个,面积0.5万亩,涉及到7个乡镇;计划于“十三五”期间年均建设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亩。

②建设内容。对全市现有花卉苗木基地进行整合,向周边乡镇进行辐射延伸,年均新建面积0.1万亩,新增面积0.5万亩。

3)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将能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绿化美化环境提供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的绿化苗木;“十三五”期间全市花卉苗木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达到6000万元。

4.2.6湖南雪峰山千吨刺葡萄酒庄及基地建设

1)基本情况

①项目执行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执行单位:湖南雪峰山酒庄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执行单位负责人:粟 

②注册资金200万元(前期研发)

③技术依托单位及专家

陈泽义——中国家葡萄酒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葡萄酒品尝25年评委;

李泽福——中粮集团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技术部总工,中粮集团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小明——蓬莱泽义酒庄车间主任

房玉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副院长

淘永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柳溪村第四组三化厂及原黔城乡乡镇企业旧址

2)总体目标

本项目着眼于未来世界葡萄酒的发展趋势和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选择湖南怀化雪峰山山区特有的刺葡萄资源进行葡萄酒研发、生产。充分利用雪峰山区特有的刺葡萄资源,结合我市特有的自然资源、三古文化资源(古村、古镇、古城)优势,确定应用现代葡萄酒酿造工艺,研发生产出中国民族特质的葡萄酒。明显突出洪江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刺葡萄酒生产基地之一。项目以挖掘、整理和保护刺葡萄品种群、筛选优质酿酒品种,提高园艺栽培技术、育苗工程技术,推广《刺葡萄酿酒工程实用技术》,采用公司加合作社的合作方式,借助刺葡萄国家地理标志的区位区域优势作为发展方向,以研发种类齐全的葡萄酒确定在行业的旗帜,生产业内优质葡萄酒为战略占领市场前沿,延伸刺葡萄产业链,达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和利税增加,实现生产、商贸和旅游一体化为总体目标。

本项目将建设成为全国具有明显区域特点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企业,不仅为洪江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提供新样板,而且为我国葡萄酒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示范。

3)建设内容

1000亩刺葡萄原料基地建设

②雪峰刺葡萄研发中心建设

1000吨刺葡萄酒生产加工系统工程建设

4建设现状

①原料基地

2011年成立洪江市雪峰刺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

规划建立248亩高标准示范区,已经于2015年建成96亩(高桥左家96亩刺葡萄生态种植园)。

②研发中心 

由资深刺葡萄研究专家及技术人员组建 “湖南雪峰山刺葡萄研发中心”,负责对雪峰山及周边地区刺葡萄资源全面进行普查,雪峰山刺葡萄资源圃建设,标准的化验室建设,试验研究雪峰山刺葡萄种群酿酒理化数据,指导公司进行商品酿造。

③雪峰山酒庄建设

品牌葡萄酒生产区——黔城高桥宝塔山风景区

充分利用该区域交通物流优势、区位优势和旅游人文优势,使用芷江、中方、洪江三县市足够的优质刺葡萄原料,以生产干红葡萄酒为主,特种葡萄酒为辅,满足高、中端市场为目标。

商品酒系统工程建设 

    1000吨产能发酵车间、储酒地下室、包装车间、商品酒储藏车间、仓库及污水处理等系统工程建设。

刺葡萄种植合作社 

    指导合作社按刺葡萄酒原料标准建设200亩基地,确保公司有稳定的400吨优质原料供应。

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为1.2亿元(按铺底流动资金口径计算),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8000万元,建设期为7年(2015-2022),铺底流动资金300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有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四部分构成。资金运用主要由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三部分构成。中央财政资金为6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为600万元,其中省财政420万元,市县财政180万元。财政资金中无偿资金占80%,为960万元,有偿资金占20%,为240万元。建设投资银行贷款2000万元。自筹资金50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3800万元,农民自筹1200万元。

6)效益分析

①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产区土壤主要类型为风沙土、砾石土等类型,土壤疏松、通气透水性强,为生产优质葡萄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条件。对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生产优质酒庄葡萄酒,可充分利用我市优势资源。

②充分提高产业效益。葡萄产业要获得足够的利润,就必须在葡萄酒质量上下工夫,在品质上竞争,弥补葡萄生产成本过高的不足。酒庄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生产、销售于一体,可以通过优质优价,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③相对抵御自然灾害。葡萄大规模种植,种植和经营主体往往是分散的农户。农民基本没有承担自然灾害损失的能力,加之洪江市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灾害补偿能力不足,往往每次的自然灾害,都会严重的挫伤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酒庄经营主体一般是相对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投资者,具有相对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经济实力。

7)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8)联系方式

项目单位:洪江市林业局

联 系 人:高建军

    话:0745-7310522

    机:0745-7310522

    真:0745-7311838

    址:洪江市黔城镇 

    编:418116

4.2.7院县合作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1)项目背景

洪江市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对林业科技推广十分重视,为了加大林业科技在我市的生产利用,在“十三五”期间与湖南省植物园签定了院县共建院县合作工程项目。通过院县合作,洪江市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在我市得到广泛利用和推广,对提高林农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设内容及规模

①建设毛竹标准化示范基地600亩。依靠省植物园采用毛竹标准化生产技术支撑,由洪江市林业收储中心承担,在洪江市铁山乡长滩村建设毛竹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600亩工程项目,项目实施时间2015-2017年,建设资金6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后带动辐射推广10000亩毛竹标准生产基地,有利提高全市毛竹生产能力和质量,推动林农对毛竹生产的积极性。

②建设七叶一枝花林下栽培示范基地50亩。建设资金50万元,由洪江市雪峰药业和洪江市雪峰中药材承担项目实施。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期间研究制定七叶一枝花林下栽培技术标准,为组织技术培训及推广栽培,推广辐射面积达5000亩。项目实施期4年,2014-2017年。通过项目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市林下经济发展,提高林农综合生产能力,使山区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建立林业科普示范园。建设资金100万元。为了提高全市林业科技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及洪江市林农对林业科技操作能力。在洪江市林科所内建设林业科普示范基地,为省植物园向全市林农和林业科技工作者传授先进林业科学技术提供场所科普示范基地。主要建设内容有:

组织实验室一个,年生产组培苗20万株左右,为了提高全市林木种苗生产能力,特别是珍稀植物的快繁快育工作,组培实验室是现代林业发展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由省植物园专家传播组培技术,使林业科技人员掌握组培苗生产繁育基本技术,为洪江市林木种苗生产工厂化发展打下基础。

建设150m2多媒体演播室一个。能一次性为上百人传播林业科学技术和培训林农提供培训场所。

3)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资金210万元。

4)效益分析

通过院县合作项目建设,全市27万亩毛竹林质量得到提高,单位产量增加,林农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七叶一枝花林下栽培示范基地建成后,对全市林地综合利用竖立了一块里程碑,形成了以短养长的林业经济格局。科普示范园的建设为洪江市民和广大林农及林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传授的场所,组培室建立及组培技术传播为林业种苗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5)项目进展情况

当前,50亩七叶一枝花林下栽培示范基地已基本建成,600亩毛竹标准示范基地正在审批中。

4.2.8保障性苗圃建设

1)建设背景

为了提高洪江市林业生态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良种壮苗,保障供应能力,洪江市国有苗圃依据国办发﹝20125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和湘林种﹝20154号《湖南省林业厅印发<湖南省林业保障性苗圃管理办法>的通知》,深入经济体制改革,新建良种繁育基地150亩,采取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林木种苗建设是绿化造林物质保障,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建措施之一,是对繁育珍稀植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建立保障性苗圃是林业“十三五”期间发展的重要项目。

2)建设单位

洪江市国有苗圃

3)建设内容及规模

洪江市国有苗圃新建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50亩,建设种苗组培实验室60㎡,年生产组培苗20万株,钢架大棚400㎡,荫棚2000㎡和灌溉等基础建设设施,建机耕道1.2公里.年生产300万株各类合格裸根造林苗和50万容器苗。保障全市造林绿化渺苗木的正常供应.

4)建设时间

3年:2014---2016

5)投资经费   

150亩良种繁育基地总投资100万元。

6)效益分析

年产量300万裸根良种苗木和50万株容器苗年收入达100万元,净利润50万元/年,基本上2年收回投资成本。

7)建设进展情况

已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已建办公用房100㎡,修建林包公路1.2km,并且经营生产育苗100亩。2014年已产常用各类造林苗木300万株。

4.3基础设施项目

4.3.1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1)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洪江市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达到构建项目区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总体目标,为森林生态环境保驾护航。提高区域内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防治检疫能力、防控应急能力,防止危险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破坏、保障项目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保证项目区区域内森林的健康水平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继经营。加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森防技术水平,增强基层防控能力,解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低水平与林农对专业化服务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加快项目区林业发展和林农致富,保护林农的经济利益,有效的实现洪江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2)内容与规模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监测预警体系:为项目区市级测报站添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工作车等;为项目区28个乡镇、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测报点添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增设野外观察点48个;测报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②检疫御灾体系:添置市级检疫检验实验室、检疫检查站的仪器设备。

③灾害应急防控体系:扶持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协会,为应急救灾专业队添置设施设备,以及森林植物医院、林业有害生物乡镇远程诊断系统的建设。

④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直升机野外停降点,不断加大乡村的有害生物防治科技培训力度,实现科技下乡,技术入户等科学防控体系建设。

3)项目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为5年(2016-2020年),2016年完成市级测报站建设,计划投资60万元。2017-2020年完成测报点、野外观察点、测报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检疫御灾体系、灾害应急防控体系及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投资860万元。

4)资金规模与资金来源

本项目共投资 920万元。该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由于洪江市财政收入较少,公益林面积达70多万亩,故向国家申请投资736万元,地方政府投入184万元,共计920万元。

5)项目效益

①生态效益。项目建设将有效地防范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保障洪江市的森林生态安全,维持项目区生态平衡,有效地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的增长。

②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将极大的提高项目区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与技术水平,为其它重点林区的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有利于实现集体林改的总体目标,取得改革重大成效,有效地保护林农切身经济利益,加快项目区林业发展和林农致富。

③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将加强松材线虫病的入侵防范力度,切实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给项目区的林农带来更有保障的经济收入。

4.3.2林区公路建设工程

1)资源基本情况

洪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市。全市100%的乡镇,98%的农村通了公路,通车里程近8000公里。本市林区公路建设滞后严重,不能满足现有森林资源的发展和利用,影响广大林农收入的增加。提升森林、湿地公园的旅游公路质量和新建林区运材公路里程将为洪江市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具重大意义。

2)项目建设内容

    根据我市林区交通现状以及林区道路规划发展要求:林区公路建设应重点支持国有林场,国有林森工林场,公益林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正在建设中的托口清江湖湿地公园旅游公路建设;侧重支持1000亩以上用材林基地,竹林面积10万亩以上竹产业发展重点乡镇。

     ①计划新修二、三级公路120公里;

     ②计划修建运材道和竹林道200公里。

3)项目实施步骤

   根据项目进展实施情况,2016-2020年实施湖南洪江清江湖湿地公园:二级环库公路至各旅游点公路60公里;2016-2018年实施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三级公路: 枳木界经老栗山至凉水井和米腊界至古佛山工区3条林区旅游观光公路40公里;2017-2020年实施八面山林场旅游观光公路:下坪江至龙坪山三级公路20公里。 2016-2020年同时修建运材道和竹林道200公里 。包括(洪江市林业局铁山阔叶林种子园采种公路10公里、八面山林场运材公路30公里、各乡镇公益林管护公路、用材林基地和楠竹大乡公路70公里、洪江市森林收储中心联营林场30公里、洪江市林业局开发公司林场20公里及木材公司用材林新建公路40公里)

4)投资预算

    力争向上级争取林区道路建设资金600万元和旅游公路建设资金2100万元,自筹资金600万元,共计3300万元林区公路建设资金 。

5)效益分析

    通过对旅游公路和林区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面,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林农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洪江市旅游发展及知名度,为洪江市林农生产、生活及以林致富提供便利。

4.3.3森林防火系统建设工程

    根据洪江市森林防火的实际状况,结合湘森指办〔201368号文件的要求,为促进各项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将洪江市纳入全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范围内。

1)森林防火综合治理项目 

按每亩林地每年投入1元的标准,开展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市共有林地面积184万亩,投入资金按照中央财政出资60%,省财政出资30%,县(市)财政出资10%标准每年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每年投入建设资金184万元,从20162020年总投资9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52万元,省级投入276万元,县(市)级投入92万元。 

投入的经费92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建设:(详见附表1-5 

①森林防火预警监测建设。 

②森林防火道路与阻隔系统建设。 

③森林防火通信系统建设。 

④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建设。 

⑤森林防火防火装备与设施建设。 

2)森林综合保险项目 

将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野生动物肇事统一纳入森林综合保险。我市共有林地面积184万亩,按每亩每年1元投保,每年共需保费184万元。保费由各级财政承担,不再向农户收取保费。保费建议由中央财政出资60%110.4万元,省财政出资30%55.2万元,县(市)财政出资10%18.4万元。赔付标准按森林火灾损失面积、森林病虫害损失面积每亩赔付400元,野生动物肇事按实际损失情况进行赔付。每年投入保费184万元,从20162020年总投资9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52万元,省级投入276万元,县(市)级投入92万元。 

3)专业扑火队伍营房建设和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我市土地面积325.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30.7万亩,有林地面积184万亩。根据湖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要求,各县(市)须建设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和防火物资储备库。因此,须建设专业扑火队伍营房建设和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共需总投资570万元。其中:1、主体工程2000平方米,按1500/平方米,计300万元;2、附属工程30万元;3、装修装饰工程150万元;4、划拨土地三亩90万元。

中央财政出资60%,省财政出资30%,县(市)财政出资10%的标准,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42万元,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71万元,县(市)财政投入资金57万元。

以上项目的实施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我市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4.3.4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工程

1)建设背景

乡镇林业站是管理林业的最基层机构,直接代表林业局行使林政资源管理职权,执行森林资源限额采伐计划,开展营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具体工作,抓好乡镇林业站的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功能,对于搞好林业行政管理,发展高效林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重抓好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尤为重要。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系统中最基层的管理、服务组织,是林业局的派出机构,同时又要在地方政府的统筹下代表林业局行使林业服务和管理职能。国家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林业的发展规划各项林业任务,最终都要通过乡镇林业站人员落实到村社、农户和山头地块。大到国家政策方针的落实,小到一家一户的林业科技服务,都离不开乡镇林业站。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林业站架起了政府与群众间的桥梁,成为相互连接的纽带,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

2)基本情况

①洪江市现有25个乡镇,已建成25个乡镇林业站,林业站为林业局的派出机构。2014年核定编制人数100人,有长期职工100人,财政全额拨款100人;文化程度情况:大专以上学历45人,中专以上学历20人,高中以下学历35人,其中林业专业技术人员59人。

②洪江市林业站管理体系:乡镇林业站根据上级的职责划分,由市林业局资源林政管理站进行管理,共有管理人员7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中专文化3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根据林业站的管理职责,明确专人实行分工负责管理。

③洪江市25个林业站现有办公用房共8909.2m2,其中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60%的站房属于危房需要改造。由于资金困难,还有硖洲、安江、塘湾、黔城4个林业站没有办公用房。

3)实施目标

①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层作用:未来五年每年与各林业站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年初以责任状的形式明确具体的任务指标和奖罚责任,年底进行检查和考核评比,奖优罚劣。通过责任制,促进林业站按时按质完成各项生产和管理任务。依法管理本辖区的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依法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指导、监督、检查林木采伐,负责伐前设计、伐中监督、伐后验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建立资源档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林业法规条例,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协助查处本辖区林业行政案件;协助林业主管部门调处山林纠纷;负责办理市内木材及产品运输证件,制止无证经营;切实搞好森林“三防”工作(防火、防病虫、防乱砍滥伐);组织指导林业生产,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指导种苗生产和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残次林改造等工作;办好乡村林场、股份制林场;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②市林业局计划在未来五年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择典型案件,进行深刻、透彻的剖析,对集体林资源存在的问题也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办法,更好地为本市的林业建设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③狠抓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对于充分发挥林业站的职能作用很重要,根据洪江市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重大案件集体审议制度、林业行政案件归口管理制度,错案追究责任制度、罚没财物管理制度、票证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办事公开制度等等。

④计划在2016年完成硖洲林业站办公用房建设;2017年完成安江林业站办公用房建设;2018年完成塘湾林业站办公用房建设;2019年完成黔城林业站办公用房建设。

⑤计划在五年内增加林业站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办公用硬件设施的投入。

⑥加强林业站的档案管理力求各林业站档案齐全、分类清楚,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员。各项档案用档案袋分别装订,有正式卷内文件目录、卷内备考表,做到一年一归档、一年一出数。

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①投资估算:五年累计完成资金投入1.8亿元。

②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资金通过国家投入、地方配套、或建设单位自筹三种途径解决。

5)保障措施

①组织保障。洪江市林业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党委书记为副组长,其他局领导为成员的“十三五”林业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一名办公室主任,各股室站所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将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林业年度工作任务中去,并认真落实完成。同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把林业重点项目建设纳入政府“十三五”发展规划,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动,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②政策制度和法律保障。加大《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和贯彻执行力度,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林,严格采伐限额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积极开展林区严打整治活动和平安林区创建活动,切实改善林区治安秩序和生产条件,保护林业开发成果。

③科技支撑保障。加大林业站技术人员的再学习再教育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技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激励政策,鼓励技术人员深入林业建设第一线,开展有偿服务,建立样板示范基地,引导社会各界投入林业开发;加强重点工程的开发模式研究,系统组装和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提高林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依托洪江市林学会这个平台,加大林业科技普及力度,重点加大基层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训和指导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④资金保障。经测算,五年我市林业站设共需投入1.8亿元元。为确保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原有项目的整合力度,将项目资金向林业站建设倾斜使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新的项目支持,其次是要加大本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将配套投入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第四是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实现林业站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4.4列入林业“十三五”项目库项目

4.4.1石漠化治理项目

1)建设背景

洪江市位于湖南省的沅水上游,东与溆浦县、洞口县接壤,南与会同县、洪江区毗邻,西与芷江县相邻,北与中方县相连,东西长102公里,南北宽55公里。

全市土壤由母质母岩以板页岩为主,间有砂砾岩、花岗岩及红色粘土等,其中石漠化地类主是集中在湾溪乡、洗马乡、黔城镇、沙湾乡、太平乡、硖州乡等,总面积达5万余亩。

2)建设规模及年限

项目建设规划为1.5万亩,其中补植补造0.5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年限为2016-2020年。

3)投资概算

①补植补造按500/亩,需资金25万元。

②封山育林按100/亩,需资金100万元。

共需资金125万元。

4)建设效益

通过补植补造及封山育林措施,有效减少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增加植被和森林覆盖率,保持山川秀美,河水清流澈,空气新鲜,对提高水质具有较大作用。

4.4.2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项目

    (1)建设背景

    洪江市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等多植物群落区,林业用地面积231.04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115.05万亩,天然林蓄积量128.97万立方米。天然林中有阔叶林面积79万亩,其它天然林为36万亩。现有天然林主要分布在雪峰、洗马、铁山、黔城、江市、托口、熟坪、深渡、龙船塘等乡镇。

    2)项目进展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在西部实施多年,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洪江市的有利资源优势,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经纳入生态公益林禁止采伐区管理,面积69万亩,补植补造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

    ②通过多年来的有效管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解决天然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最终实现林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控制天然林资源消耗。全面禁止工程区域内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二是加强对资源的保护;三是加快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内宜林荒山的造林绿化。

    ③配套资金投入除了实施生态公益林国家、省财政补贴之外,另本地财政配套资金每年每亩补助10元,计补贴64万元;封山育林连续五年每亩补贴5元,计补贴25万元;补植补造面积5万亩,每亩补助300元,计补贴1500万元。另还有森工企业职工支出社会性支出200万元。

    3)项目内容及投资预算

    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本市现有天然资源的有利条件,继续巩固好现有生态公益林,其次向国家申报系列工程扶持项目。

    ②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计划天然林保护工程新增国家生态公益林面积50万亩,连续5年,每年每亩补贴20元,总投资1000万元;封山育林面积5万亩,连续5年,每亩补贴20元,总投资100万元;补植补造面积5万亩,每亩补贴300元,总投资1500万元。

    ③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内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天然林保护区修建固定性森林防火石碑25块,总投资15万元;在黔城、托口、雪峰、洗马、双溪、铁山等乡镇的重点天然林保护区域营造防火林带共100公里,每公里补贴2万元,总投资200万元。

    ④森工企业社会性支出;森工企业下岗职工一次性安置;因木材生产调减造成的地方财政减收,中央通过财政转移致富方式予以适当补助。

    4)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充分发挥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建设,一是加强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和加大公益林营造力度,加快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为创建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作出贡献;二是有利于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及森林蓄积量;三是可以提高旅游景区的价值;四是通过大力推行以家庭承包管护,建立股制生态林场等多种形式的管理机制,提高老百姓营林护林的积极性,每年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林建设和森林管护可以提供部分人员就业,为林农增收。

4.4.3森林碳汇建设

1)发展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大约1.45.8℃,如此巨大的气温变化将对全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同时,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诸多问题已深刻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证明,气候变化所涉及的领域已经远远超越了气候和环境本身的范畴,它更是涉及政治、经济、民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2)规划范围

  “十三五”时期,碳汇林业范围涵盖洪江市园林绿化的各个行业与方面,规划范围涉及到了本市25个乡镇。

3)重点工程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洪江市园林绿化生态体系作为建设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将继续以省、市级重点工程为支点,以提高洪江市林地绿地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为目标,通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山区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工作,提高全市林地绿地的碳汇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全民参与林业碳汇、共建共享洪江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新格局。

①城市绿荫固碳增汇工程建设

  城市增绿建设工程:坚持规划建绿、多元增绿的发展思路,大幅度提升城市绿量。全面提升城市主干道、次干道道路绿地景观,打造百条特色行道树大街,增加大规格彩叶树、常绿树10万株,同时对建筑屋顶、建筑墙体、道路立交等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绿化,完成10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在丰富城市绿色景观的同时,提高城市森林及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公园建设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建成黔城、安江、托口3个城市森林公园,满足城区居民对宜居生态环境、绿色休闲空间的需求,初步重现林水丰美景观,同时提高新城宜居质量和绿化系统的整体碳汇水平。

  园林化低碳小城镇建设工程:在对黔城、安江、托口3个重点小城镇实施园林化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小城镇低碳绿化建设,构建与洪江市小城镇发展战略、梯次结构和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乡镇低碳园林绿地体系,实现“一镇一园”、“一镇一品”的战略构想。

② 防护绿网固碳增汇工程建设

  防护林网更新改造工程:对林带结构单调、树种单一、林木生长差、残网断带状况严重、防护林网实施更新改造,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合理布局,并集防护、固碳及旅游观光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新农村绿化美化工程: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做到适地适树,突出特色,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0%以上,营造和谐协调、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并使农村绿化在固碳增汇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绿色通道提质增汇工程:“十三五”期间,对以前建成的绿色通道永久性绿化带进行增汇更新经营。规划改造8条道路,绿化长度200公里,改造面积1万亩,在兼顾碳汇功能的同时,突出绿地的园林景观效果,提升园林绿地的服务功能。

③山区绿屏固碳增汇工程建设

  造林工程:推进实施山区以碳汇技术为指导的造林工程,完成以雪峰片为重点的规划宜林荒山3万亩的造林任务。工程涉及雪峰片6个乡镇。

  中幼林抚育工程:依据生态公益林经营规划方案,“十三五”期间,对山区70万亩中幼龄林分开展合理抚育,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技术措施,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改善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形成复层群落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固碳能力和生态防护功能。

  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工程:“十三五”期间,以全市主要风景名胜区、前山脸地区、重要通道等区域为重点,完成10万亩低效林分健康改造任务,使改造区域内健康状态的林分达到90%以上,逐步建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稳定群落结构,使林木蓄积量明显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景观美景度大幅提升,生态服务效益有效发挥。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十三五”期间,主要针对煤矿、金属矿、石灰矿和采砂场、采石场等类型的关停废弃矿区共计0.5万亩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恢复关停废弃矿区的生态植被和生态景观,促进矿山修复区植被碳汇功能的提升,治理开采资源造成的灾害隐患,促进关停废弃矿区区域经济结构由“黑白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使其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④其他增汇减排工程建设

加快托口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实施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重要河湖水系湿地恢复等工程,着力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4.4.4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1)建设背景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消失速度加剧。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范围内植物的组成程度,成为森林环境发展和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检验标志。培养、保护森林物种的多样性,编制制定森林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规划,对于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目的

坚持“强化资源保护、积极繁育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植物原生地保护为基础,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为突破口,以保护挽救濒危物种为重点,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保护体系。

3)建设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林业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重点加强市级雪峰山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加大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和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在天然林集中分布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新建保护区,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新建以保护和林利用相结合的湿地公园,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和保护,建立一定规模的种质资源库、资源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地。

4)建设内容

①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开展生物多样性状况摸底调查,建立种质资源库;对工程进行全面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对野生保护物种落实保护范围并采取物种恢复及保护措施。

②雪峰山自然保护区:加强市级雪峰山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对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尽力积极争取将雪峰山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③古树名木的保护:对全市已挂牌的名木古树进行全面的核实,并对新增的名木古树进行登记造册。

④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抓住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的批准的好机会,将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湿地保护的精品园和示范园。

⑤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繁育场和珍稀野生植物培育场:通过特种养殖和培育,大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野生动植物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了对野生动物的猎捕,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对物种基因库也做出贡献。

6)投资预算

洪江市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投资预算表

 

 

单位:万元

   

 

 

1、动植物资源调查

35

 

2、雪峰山自然保护区保护

353

 

3、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珍稀植物培育

400

 

4、古树名木保护

10

 

5、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

9900

 

 

10698

 

7)效益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瞩目的重大问题之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是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无疑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该工程是一项以保护为重点、投入为主的长期工程,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为本项工程是一个生态工程,投资的回报或多或少由生态及科学技术所决定的。况且工程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也是无法估算的。

4.4.5森林旅游建设

1)建设背景

“洪江市雪峰国际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即将出台,森林生态旅游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实现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符合洪江市“旅游兴市”战略目标的需要。为此,洪江市林业局要依据“洪江市雪峰国际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制定好部门规划,为“洪江市雪峰国际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2)项目范围

以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八面山国营林场为核心,覆盖雪峰、铁山、熟坪、龙船塘、深渡等重点林区乡镇,同时涉及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

3)建设内容

①对项目区域内天然阔叶林资源的保护。项目区域内天然林资源占全市天然阔叶林资源的60%以上,区内有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湖南省主要的珍稀植物基因库,特别是铁山乡 梨坪的阔叶树采种园在湖南省植物资源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设项目:营造防火林带、建造防火设施、组建扑火队伍。

②对项目区域内宜林荒山荒地的植树造林。对项目区域内宜林荒山荒地、残林进行补植补造,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营楠木、榉木、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建造具有特色等植物群落。

③建立森林花园。对现有的林木进行整治,保持林内通风透气和阳光散射;对林内和林间的植物结构进行合理的改造和配植,种植具有芳香、保健、观赏性强的林间花卉植物和观赏保健乔木,营造具有保健和景观功能的植物小群落。

④建设“秀美村庄”。按照“洪江市秀美村庄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将省、市级秀美村庄尽力布局在项目区域内。

⑤加快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力争2018年前完成国家级验收。根据《湖南洪江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42020年),秉承“保护优先、科学恢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经营理念 ,创建“山水相依、水天一色、人和景美”的人间美景,打造洪江市生态旅游名片。

4)投资估算

要建设内容,每年至少要投资300万元以上。

5)效益评价

①生态效益: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保护资源为前提,对全市的生物资源,尤其是珍稀物种提供了繁衍的环境和生存空间,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将更多的资金回馈到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中来。实现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森林生态旅游,使生态意识逐步游客的旅游文化当中,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

②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到2020年底,项目区人均增收1000元,增加5万个就业机会,有助于加快山区林农致富,促进区域和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③经济效益: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产业替代、产业关联,引导社区居民参入旅游经营管理活动,增加农民和保护区收入,到2020年底,可累计财政税收2亿元;通过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产生综合拉动效应,促进林业内部产业的协调发展,改善和优化全市旅游产品结构,增加旅游收入,有利于全市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对旅游业的二次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④综合评价: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产生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既能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对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4.4.6森林食品加工项目

1)建设背景

21 世纪是“绿色的世纪”,人们开始告别“石油农业”产品,而积极追求安全、营养、健康、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这种消费需求的重大变化,为洪江市森林食品,即最好的绿色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无限的商机。洪江市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市,森林覆盖率65.58%,活立木总蓄积538m3,总面积约230.8万亩2,在湖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普查资料统计,我市林区有木本、藤本、草本、真菌、可食动物等食品资源100余种,是潜在的绿色食品宝库,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洪江市森林食品资源,是绿色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工业污染,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残留成份,也没有生物激素,是最洁净的食品原料,如果在采集、运输、加工、包装、销售全过程做到洁净、无污染的话,生产出来的食品都是AA级绿色食品,是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之后,更直观诱人的可食林产品。森林食品指的是自然、安全、优质的食用类林特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它有别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颇具特色、最具生态和文化内涵的品牌。

2)产品简介

洪江市森林食品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000亩,其中起步区面积500亩,远期规划面积1500亩,为工业用地,主要是发展森林食品加工业,形成特色食品产业,打造企业名牌。注重从原材料到成品制作一体化的运作,使其尽快形成规模。

3)市场前景

①森林食品产业是洪江市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和林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洪江市把绿色食品列为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市场营销、质量监督、多元投入、管理服务4大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由分散生产、加工、销售的自发阶段向政府引导、市场牵动、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形成了食用菌、山野菜、矿泉水、蓝莓产品、山茶油油、蜂产品等几大系列产品。森林食品产业安置了大量富余人员,拉动林农大幅度增收

②森林食品产业关联大,市场前景好。森林食品产业包括上游的林业、中游的森林食品工业和下游的森林食品营销和餐饮业,产业链条长,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显。发展森林食品工业对解决林区的人均收入问题和发展区域经济都有重要意义。有专家认为,森林食品代表消费潮流。森林食品是比绿色食品标准更高的无污染的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4)技术分析

以资源为依托,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洪江市发展森林食品的资源优势,在特色资源的深加工等方面实现突破。特别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深加工示范项目,不断壮大园区森林食品企业的实力。重点项目主要有:

5)建设内容

园区建设重点在生产加工区,主要生产品种分为七大类:

①矿泉水加工区:

洪江市地下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可观,境内发现矿泉水水源地56处,主要类型为碳酸复合型和偏硅酸型,其中:允许开采量1000吨以上的矿泉水有5处,允许开采量每日3000吨,全部提交了勘查评价报告,主要分布于雪峰镇、黔城镇、双溪镇、熟坪乡、大崇乡。

②山野菜加工区:

山野菜的开发要集中在吃山野菜和“喝”山野菜两个方面进行深度开发,除了传统的腌渍、速冻、鲜食、干菜产品外,进一步利用真空干燥、冷冻干燥、超微粉碎等高新技术加工山野菜超微粉,即可长期储存,又具有随意添加到任何食品中的优势,延长了山野菜的加工链条和提高商品利用率,增加山野菜产品的花色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山野菜的种植规模,使洪江市山野菜加工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将资源优势、科研成果真正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③坚果加工区:

洪江市山核桃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安江工业集中区,年加工山核桃500吨,加工销售收5000万元;

④蓝莓加工区:

洪江市现有蓝莓种植基地1000亩,“十三五期间将扩大种植基地3000亩,建立一家年加工500吨蓝莓加工企业。

⑤食用菌加工区:

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设食用菌综合加工厂,包括食用菌多糖生产线、即食食用菌、食用菌休闲食品等生产线。

⑥山茶油加工区:

油茶生产与加工的企业有洪江市永丰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黔城工业集中区,基地面积5000亩,规划面积20000亩,十三五期间年生产茶油能力达3000吨。

⑦养殖野生动物加工区:

以雪峰乌骨鸡龙头,辐射建设生态低温肉制品生产线一条,罐制品生产线四条,旅游休闲食品生产线两条。

6)项目总投资

根据园区项目情况估算,园区总投资30000万元,其中:园区基础建设投资7500万元,生产企业投资18000万元,规划区企业总投资45000万元。

7)资金筹措

园区建设所需投资采取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筹资;而生产性投资主要由入驻园区的企业自行解决,可通过以下渠道:

①通过政策的吸引,吸收本地规模企业的入驻;

②通过招商引资的渠道,吸引外地企业投资建设;

③对进驻的企业,政府协助,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8)效益分析

规划实施后,森林食品园区20162020年完成总投资3亿元,正式运营后,年产值达到15亿元,利税达到1.3亿元。

4.4.7洪江市特色林产品加工工业园项目

1)名称

湖南省洪江市特色林产品加工工业园(含竹木加工、木本油料和林下中药材)。

2)地理位置、区域及规划范围

湖南省洪江市特色林产品加工工业园分三个项目区,分别为竹木加工项目区、木本油料项目区和林下中药材项目区。

3)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共分竹木加工、木本油料和林下中药材3项。

①竹木加工项目:

木材加工龙头企业2个,其中洪江市顺兴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安江工业集中区,湖南省恒嘉木业有限公司位于黔城工业集中区;核心示范区为黔城镇、雪峰镇和双溪镇规划面积0.6万亩;辐射示范区规划面积3.0万亩。

毛竹加工龙头企业为洪江市华宇竹业有限公司位于安江工业集中区;核心示范区为土溪乡全乡的11个行政村,规划面积2.07万亩;辐射示范区为熟坪乡15个村和深渡乡13个村,规划面积7.34万亩。

②木本油料项目:

油茶生产与加工的企业有洪江市永丰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黔城工业集中区;核心示范区为湾溪乡的花树脚、双江口和油榨岩3个村,规划面积3000亩;辐射示范区为湾溪乡的蒿菜坪、秧田垄、云峰、先锋、堙上、横溪坳、甘田印、山下垄和和丰9个村,规划面积7200亩。

山核桃加工企业有洪江市山核桃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安江工业集中区;核心示范区为土溪乡岩坳、砂金和官溪口3个村,规划面积1200亩;辐射示范区为土溪乡塘宝、双溪口、水田溪、新光、塘公溪、沅光、凤凰和双龙8个村,龙田乡的松林、大龙、洪溪、雪腊溪、婆田、涝溪和助溪7个村,岔头乡的陶家、水尾、高坡、胡家和黄双坪5个村,规划面积3600亩。

③林下中药材项目:

从事林下中药材经营企业有洪江市雪峰中药材生产开发有限公司,位于黔城工业集中区;核心示范区为太平乡溶溪、黎溪和深溪3个村,群峰乡蛇形村,铁山乡水口山和小溪2个村,江市镇蒋公溪、板栗湾和申坳3个村,熟坪乡尚保村,大崇乡盘龙村和岩垅乡竹坪垅村,规划面积3000亩;辐射示范区为群峰乡、雪峰镇、洗马乡和塘湾镇,规划面积3600亩。

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工程量、工程规格及项目资金安排见下表:

项目建设内容、工程量、工程规格及资金安排表

项目

建设内容

单位

数量

单价

万元)

投入资金

合计

(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万元)

整合财政资金(万元)

社会引导资金(万元)

合计

 

 

 

 

10276.2

1000

2000

7276.2

竹木加工

 

 

 

5470

660

1610

3200

营造速丰林

万亩

1.2

800

960

240

600

120

加工设备技改

2

100

200

 

 

200

引进家俱生产线

1

500

500

 

 

500

毛竹低改

万亩

2.4

0.12

2880

150

600

2130

笋用林建设

万亩

0.2

0.3

600

 

410

190

新建林道

千米

60

4.5

270

270

 

 

有害生物防治

万亩

12

5

60

 

 

60

木本油料

 

 

 

2880

180

290

2410

加工生产线

1

1500

1500

 

 

1500

油茶新造

万亩

0.1

2000

200

 

200

 

油茶低改

万亩

0.9

1000

900

180

50

670

核桃新造

200

0.2

40

 

40

 

核桃低改

1400

0.1

140

 

 

140

设备改造

1

100

100

 

 

100

林下

中药材

 

 

 

313.2

90

100

123.2

药材种植

3600

1.2

43.2

 

 

43.2

品种引进与示范

万亩

0.3

500

150

 

100

50

良种繁育

60

2

120

90

 

30

科技推广等

 

 

 

1613

70

 

1543

先进科技推广

万亩

0.15

300

45

 

 

45

创建示范户

600

300

18

 

 

18

人员培训

人次

10000

0.02

200

 

 

200

销售网络建设

3

20

60

 

 

60

支持专业合作社

8

20

160

 

 

160

品牌创建

5

10

50

 

 

50

仓储设施

3

10

30

 

 

30

环保设施

7

150

1050

70

 

980

4)项目建设期

项目建设分三年实施,从20161月至201812月。

2016年度项目建设投资概算3663.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355.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638.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2670.4万元。

2017年度项目建设投资概算3171.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322.5万元;整合项目资金676.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2172.9万元。

2018年度项目建设投资概算3441.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322.5万元;整合项目资金686.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2432.9万元。

5)预期效益分析

①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林产品数量增加,林产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得到提升,企业能够从林产品加工得到增值,农民年增收在5000万元以上。经营模式将从以销售原材料为主的传统模式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新的经营模式转变。因此,项目建设经济效益显著。

②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对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巩固林业基础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对林产品需求、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产业体系建成后,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四是随着项目的实施,在造林、低产林改造、抚育、采伐、管护、生产加工环节,将增加了就业岗位,对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加林农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③生态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林地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林地生产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防止土壤板结。林下种植中药材,既能增加林农收入,也能很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兼顾了生态与经济效益,是解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4.4.8林下经济建设

1)建设背景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法﹝201242号文件);2015年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2015年林业重点工作任务计划的通知》(办规字﹝20159号)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加大了对林下经济的投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林下经济的重视。

洪江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31.04万亩,占总土地的71.09%,发展林下经济在于立体的利用林地,在不增加林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增加林产品的供给。

2)建设现状

目前已经利用林下面积7000亩发展经济建设,其中林下种植2000亩,林下养殖5000亩,参与林下经济建设的农户1500户。

3)建设规模和内容

“十三五”期间,结合洪江市独特的气候有利优势,在充分考察,科学认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形成以林药、林菌、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链。,

①发展林下种植1.5万亩、发展林菌种植0.8万亩、发展林下养殖5万亩,形成规模优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基地5个,林下种植、养殖面积连片在500亩以上基地的8个。

②成立由10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林下经济种、养产业,完成林下经济建设的面积7.3万亩,带动上1.5户农户进行林下药材、经济作物种植、林下养殖。

③引导林业专业合注册20个有区域优势的林下品牌商标,做大做强林下经济。

④随着林下药材、经济作物产品的销售,现金积累的增加,融资渠道的拓宽,努力实现做大做强我市林下中药种植种植产业。逐步实现对进行林下经济作物的初加工、精加工,最后形成完整的林下经济作物产业链。

4)林下经济建设投资

①洪江市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总投资规模为18000万元,其中基地建设投资1800万元。农户前期自筹2000万元,待出售林下经济种植养殖产品后,滚动再投入13000万元;向银行贷款3000万元。

②到上级争取与林下经济发展相关的工程项目资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公开透明使用,由财政部门负责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

5)效益分析

①社会效益。可以立体利用国土林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林地,提高林地生产效率,以促进洪江市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广大林农发家致富。

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能带动了加工、运输、农资等行业的共同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将直接和间接的提高林农的收入,将每年增加了就业工日15万个,就业岗位将达到4000个。对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加林农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良好作用。

②经济效益。每年的林下经济种养达到10000万元的出售收入。让广大林农不再为林地产出,等待漫长的一个木材轮伐周期才能收益的传统林业生产方式,可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出售林下经济药材、养殖产品等积累资金,有剩余资金再投入到发展林业生产中来,改变传统的林业产效益慢的状况,实现森林、农户、经济收益的协调发展。

4.4.9生物质能源及再生能源利用建设

1)建设背景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性,广泛分布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可再生低污染的生物质能成为热门能源,为新农村建设带来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双效收益。同时,生物质能建设能促进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供应,减少薪碳材采伐保护森林资源有着重要作用。洪江市林业用地231万多亩,林业生产剩余物每年约2万吨被废弃,随着天然林禁伐,木炭生产加工原材料减少而工业用炭量较大,林业生产利用剩余物加工成生物能源前景十分广阔。

2)建设内容及规模

①建立5000吨机制木炭加工厂。

②木质醋、竹醋加工利用。

③生物柴油。原材料小桐子生产基地1万亩建设。

5000吨塑木制品生产线建设。

3)建设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7200万元,生产中温炭、低温炭窖1000万元,机械制棒600万元,木质醋及竹醋液加工提取利用600万元,生物柴油原材料生产基地1000万元。5000吨塑木制品生产线投资3200万元。

4)效益分析

5000吨机制木炭年生产值1500万元,利润450万元,4年收回成本,木质醋及竹醋液加工利用年产值300万元,利润150万元,4年收回成本10000亩,原材料生产基地5年年产值1500万元,利润450万元/年,8年收回成本,5000吨塑木制品年产值3000万元,年纯收入800万元,投资回报率26.7%

5)项目进展情况

当前,年生产机制木炭300多吨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生物质能建设和剩余物利用5000吨塑木制品需进一步招商引资。

5、深入推进林业改革开放

5.1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5.1.1完善林权保护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林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推动财政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改革完善林权流转管理,全面加强林权登记及林改档案管理。完善林权改革和林权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处仲裁管理,搞好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交易平台建设。

5.1.2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对在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基础上依法组建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加快建立竹木资源培育、竹木加工等各类行业协会,引导林农走专业化合作道路,提高林业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5.2推动国有林场改革

积极推动国有林场改革。按照《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把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新模式。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

5.3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加强招商引资,包装一批适合我市林业资源实际情况的项目,跟踪服务已落实的项目。加强与周边县市合作,着重从资源保护、科技、产业、项目和森林旅游等方面合作。

6、规划实施

6.1强化保障措施

完成“十三五”林业各项任务,需要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林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6.1.1强化党政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

坚持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林业工作的坚强领导,把林业建设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城镇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林业,及时协调和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把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森林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

6.1.2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拓宽林业建设投融资渠道

争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林业投入体系,对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实行财政预算。积极开辟新筹资渠道,改善林业投资和经营环境,广泛吸纳国内外社会各界资金注入到林业生产建设中。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资金扶持机制,鼓励众多林业企业更多更好使用林业信贷资金,促进林业稳步发展。实现林业生态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我市现代林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6.1.3 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工作,增强林业建设活力

积极深化推进以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性森林保险、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林地林木流转、林权抵押贷款、引导林农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林业良性发展。积极稳妥开展商品林采伐管理改革。做好木材运输管理改革相关工作,规范强化木材检查行为。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全面推进危旧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基层站队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6.1.4 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林业生产力

依靠林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林业技术水平、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重点抓好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在实施林业项目时,要提高科技含量;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科技支撑重点放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6.1.5 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根据加快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需要,强化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各级林业行政机构建设。争取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基本建设规划;加大对林业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林业宣传工作,为加快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6.2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6.2.1加强部门衔接

按照既分工又合作的原则,切实增强本林业规划实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市林业局下设各职能股室要尽职尽责,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规划项目内容。各职能股室之间,股室与外界相关人士在抓好项目时,要做好衔接,保障规划项目内容得到真正落实。

6.2.2 强化目标考核

根据规划目标,合理划分局内各单位在林业建设方面的事权,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各有关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起由局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单位分工协作的林业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共同推进我市的林业发展。对于在林业建设中业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于建设措施不力、工作滑坡的予以批评约束,提高各单位对林业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6.2.3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实施好规划,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责任,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林业建设投入,引导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做到责任有主体,投入有渠道,任务有保障,逐项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加强部门合作,将规划的各项目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和重点实施单位,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顺利完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规划评估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