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黔城镇 > 文件通知

预防毒蘑菇中毒

发布时间:2017-09-15 07:39 信息来源:黔城镇政府


夏秋季节正值蘑菇生长季节,蘑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态相似,辨别困难,每年因误食造成中毒的屡见不鲜。

近来,我省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大多为肝肾损害型,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死亡率极高,我市也相继发生了4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14人。中毒事件不断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安全意识薄弱,侥幸心理作祟。市民对毒蘑菇中毒的认识不够,存在一种凭经验采摘、食用就没有问题的侥幸心理。二是野生鲜蘑菇变异,极难辨别。由于菌种的变异等原因,可能发生形态改变,致使以前无毒的野生鲜蘑菇染上毒素成为毒蘑菇,即使是植物研究专家也无法仅凭肉眼和经验来判定是否有毒,极可能发生误采、误食,造成中毒。三是湿度、温度适宜,野生鲜蘑菇产量增加。四是经济及市场影响。

人们能掌握毒蘑菇的形态特征,避免误采误食,中毒后及时抢救治疗,可大大降低中毒的发生和死亡。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种类差异,其有毒成分、临床表现也不同。对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五种类型。

1、胃肠类型多数在食后2小时左右发病,快的也可10多分钟,主要症状是剧烈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水样便腹泻,不发热。这种类型病程短,恢复较快,一般不引起死亡。

2、神经精神型表现复杂多样,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四小时,病人产生幻觉、狂笑、手舞足蹈、走路不稳,出现幻视症,还有可能类似精神分裂症。重症病人出现抽风、昏迷等。也有病人出现流口水、流泪、大量出汗、血压下降等,甚至相反症状。中毒病程为1-2天,很少死亡。

3、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最长可达2天。最初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发病3-4天后皮肤变黄,肝脾肿大,肝区疼痛。严重者心律不齐、抽风、昏迷。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4脏器损害型最为严重,病情凶险,抢救若不及时,死亡率极高。病人的潜伏期一般为10-24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出现休克、昏迷、抽风,全身出血、呼吸衰竭,在短时间内死亡。病人在病程中有的会出现假愈期,导致误诊误治,如经过积极治疗,可痊愈。

5、日光皮炎型潜伏期24小时左右,在手指、脚趾、上肢和面部出现皮疹,甚至疼痛、肿胀。

专家提醒广大城乡居民不要凭着经验采食野生鲜蘑菇,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采、不食野生鲜蘑菇。而一旦误服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症状,要立即采用简易方法进行催吐处理,尽快送到医院救治,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此间,要尽可能保留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