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两会专栏 > 政协会议

张卿荣委员发言 关于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12-23 10:46 信息来源:


村“两委”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常年战斗在农村的最前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宣传者,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严的要求,农村基层组织承担着党风廉政建设、党建、精准扶贫等工作任务日趋加重,而部分村“两委”干部的能力素质暴露出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适应、不胜任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两委”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村“两委”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村干部太少。全市1344名村“两委”干部中,60岁以上的有191名、50—59岁的有540名,50岁以上的占54.4%;35岁以下的全市只有83名,仅占6.2%。村“两委”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有160名,仅占全市村干部的11.9%;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632名,在全市村干部中比例高达47%。同时,农村基层后备干部储备严重不足,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多,大部分村庄是“老、少、病、残”留守,村干部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到限制。

二是部分村“两委”干部能力素质与形势要求不匹配。不少村“两委”干部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了过去工作的老模式和老节奏,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当前从高从严要求的工作新常态无法适应,面对新的繁重任务,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跟不上,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一些村的村干部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连村里开会作会议记录都不能胜任,对党建和扶贫等工作的台帐资料基本上依赖乡镇驻村干部完成。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域经济发展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力。

三是一些群众对村“两委”干部的工作不认可。一些村干部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宣传不到位,对政策的执行有时走过场、打折扣,特别是在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村级财务的管理上有时存在优亲厚友、以权谋私,造成了本村群众的不满,以至于近两年来村民集体状告村干部的信访举报日益增多。在推进产业发展、帮带村民增收致富上,一些村“两委”干部缺思想、缺技术、缺能力,发挥不了应有的示范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高。

针对以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要着力解决好选人渠道不畅、视野不宽的问题,大胆从农村致富能手、经商能人、乡土实用技术人才、外出务工能人、年轻退伍军人和回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负责人。对村“两委”干部的选任要注重以个人文化素质为基本保障,并切实加大从有文化的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通过建立健全村干部后备人才储备库并加强培养,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年龄和文化结构。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切实抓实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将村“两委”负责人纳入市委党校干教培训整体规划,每年由市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在市委党校举办村“两委”负责人短期培训班。乡镇党委、政府每年要组织开展1-2次村干部队伍集中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好个性化培训计划,重点开展文化素质、政策理论、市场经济、村务管理和党纪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政策理论和业务工作水平。进一步抓实抓好定向培养大专学历村干部和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工作,努力实现每一个行政村的村“两委”干部中至少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切实打造一支学历层次高、文化素质好的村干部队伍。

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村“两委”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其经济待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方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而逐年有所增加。在逐步提高他们经济待遇的同时,要注重政治上的激励,在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中要适度降低村干部的报考门槛,适当扩大对村干部招录的比例,以充分调动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是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健全村干部绩效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制度,切实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确保村“两委”干部履职尽责。要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负责人的日常监督管理,对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加大问责和查处力度,确保村干部认真履职和依法履职。进一步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着力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级事务中的监督作用。为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切实履行职责,建议全市统一标准、列入预算,为他们每年发放相应的误工补贴。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职务: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界别:中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