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0 17:14 信息来源:洪江市财政局
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洪江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年、招商引资年、优化环境年“三年同创”行动,坚决扛起杂交水稻发源地的责任担当,切实履行财政各项职能,稳步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
(一)收入方面。一般公共预算:1-5月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005万元,同比增幅-5.43%,完成年初计划的42.1%,非税占比39.56%。政府性基金预算:1-5月全市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10855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5.51%,同比增幅-26.17%。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5779万元,同比增幅-5.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完成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11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完成2877万元。
(二)支出方面。1-5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59902万元,同比增幅16.3%,确保了财政“三保”资金不断链、防范风险有保障,全市经济、财政稳健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二、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财源建设”攻坚行动,奋力抓实挖潜增收。一是压实部门责任。拟定了《洪江市财源建设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从组织保障、产业财源建设任务目标、税费精诚共治、专项工作、工作成效5方面强化考评,对相关责任单位细化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3月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财源建设工程联席会议,研究、审议财源建设工作要点,部署财源建设工作。5月财源办对行业主管单位财源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以工作提示函的方式进行调度。同时多次召开协调会对我市协税护税情况、重点企业税收落地情况进行统筹安排。二是强化税收挖潜工作。成立专项工作组对银行、保险、烟草、电力等重点企业税收落地进行持续跟进,同时对农商行不良贷款清收,港翔管桩公司欠税清缴,锰业公司、和安家园、水岸隆城历史税费欠缴,新兴行业税收等问题进行研究,制定责任清单,开展专项行动。截至5月底,通过挖潜行动,各项税收累计入库4620.65万元。三是大力开展立项争资工作。拟定了《洪江市2025年立项争资工作实施方案》,并经第69次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确定2025年全市立项争资目标任务为95997万元(竞争性项目资金46739万元、惠制项目资金49258万元)。同时,针对市委、市政府重点任务,单独设立奋斗任务,2025年奋斗任务为43000万元。截至5月底,全市共到位资金45754.36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47.66%,其中:竞争性项目资金到位19156.38万元,完成全年竞争性项目资金任务的40.99%;普惠制资金到位26597.98万元,完成全年普惠制资金任务的54%。四是争取政府专项债券。2025年我市发行专项债项目13个,共计7.01亿元,其中:置换债1.72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0.18亿元、建设类项目5.11亿元。五是加力盘活国有“三资”。加大对存量指标、存量资金的统筹清理和盘活力度,上半年盘活存量资金6096.05万元。多渠道、多方式盘活我市闲置的存量资产资源,一季度共盘活资产9处,价值4883万元。六是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配合完成了黔阳古城打铁厂、太平宫业态招商任务,协助业态投资商湖南创清公司对打铁厂、太平宫两处业态装修,主体工程已完成,现根据要求进行完善,计划6月底营业;配合完成高庙陶艺部落周边5栋民房的招商任务,“梳桐花园”民宿餐饮项目临马路围栏、爬藤绿化和门头已完成,正在走相关土地报批手续,神龙庄园项目装修已完成,预计6月底营业。
(二)推进“民生保障”攻坚行动,大力促进惠民惠农。一是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市级财政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力度不减,2025年中央乡村振兴资金3709万元项目计划已下达到位。大力支持粮食生产、移民、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安排移民项目资金2203.91万元、移民直补资金2211.45万元、发放农机具购置、报废补贴50.918万元,下达2025年中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2136万元,下达2025年中央水利资金1200万元。二是贯彻落实惠民惠农补贴政策。做好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阳光审批系统应用实施工作,1-5月共计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项目72项、资金额1.23亿元、累计补贴对象数25.06万人次、发放324批次。对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通过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共查出问题7个,已整改2个,并收回财政资金4770元,其他5个问题正在整改中。三是大力支持教育发展。上半年共安排教育资金3253.4万元,有力保障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同教育部门出台了《洪江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5月会同教育部门对9所校园餐学校进行了检查,对2024年纪委、审计专项检查的问题进行了回头看。四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兜牢基本民生底线,高质量完成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任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740元/月、485元/月,残疾两项补贴标准提高到100元/月、城市特困提高到962元/月、农村特困提高到631元/月,集中供养孤儿达到1700元、社会散居孤儿达到1200元。五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筹措并及时拨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补助资金184.73万元,完成棚改专项整治,收回财政资金232.4万元。六是做好省旅发大会重点项目资金保障。全力做好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资金保障工作,统筹各类财政性资金,做实资金平衡,充分发挥文旅等关联资金作用,重点做好省旅发大会3个重点项目及7个关联项目、“一园一苑”提质改造、黔阳古城基础设施改造、雪峰山清凉经济等项目的资金保障。截至5月底,纳入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68个,投资总额612141万元,已到位资金202767万元。
(三)推进“改革创新”攻坚行动,持续夯实深化改革成效。一是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制定《洪江市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工作小组,明确目标、细化任务,重点从“完善预算编制方式、加强预算统筹力度、规范预算执行约束、健全配套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推动改革走深走实。重点清理单位专项资金,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和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分类提出取消、调整、整合意见建议。其中:取消9 项,涉及金额2098万元;调整7项,涉及金额2254万元;整合42项,涉及金额972.7万元。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市在电子卖场入驻的采购单位有197家,完成交易额7775.01万元,基本实现了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全面电子化采购。三是全面实现票据业务全流程电子化管理。严格按照“两码一通道”要求,各执收单位使用全国统一的项目编码和缴款编码,按照开具缴款通知书、单位收款、信息确认的统一业务流程,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高效推进非税电子化改革。四是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印发了《洪江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实施方案》;制定了《洪江市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1+15制度,政府常务会议已通过正在走行文程序;制定了《洪江市产发集团薪酬考核方案(试行)》初稿,目前正在核定考核指标。五是推进全国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地理信息登记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地理信息登记试点工作,得到财政部、财政厅高度认可。全市道路、水利、市政等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共录入3034项,其中:交通道路1505项、水利设施1320项、市政设施136项、保障性住房47项以及不可移动文物26项;全市公共基础设施价值总额126.92亿元,其中交通设施84.94亿元、水利设施23.5亿元、市政设施16.04亿元、保障性住房1.29亿元以及不可移动文物1.14亿元。资产绑定率和入账率均为100%。
(四)推进“财政管理”攻坚行动,做优做实提质增效。一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对155个预算单位及54个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自评,科学制定综合评价方案,精心组织财政、第三方机构力量进行综合评价。获评2024年度市县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优秀单位。二是切实降低财政运行成本。严格执行《洪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的若干措施》文件,重点从压减编外人员、严控政府购买服务、严控“三公”经费、精减各类展会论坛和规范单位资产管理等方面切实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真正将习惯性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建立节约型政府机关。2025年市直单位专项工作经费预算安排在去年基础上再压减10%,腾出财力保障“三保”支出。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修订《洪江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获评2024年全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报告工作先进单位。对全市2020年以来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三张“清单”。截至5月底,已验收未结算项目133个,已完成结算项目193个,未完工项目41个,完工未验收项目34个。全市应办证项目共计48个(包括产发和国投的新增资产),目前已完成办证15处,涵盖高庙博物馆、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暂未完成办证项目33个。四是提升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通过优化评审流程、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人员业务能力等措施,评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截至目前,我中心已完成工程项目的评审97个,其中项目的预算评审43个,结算评审54个。项目总的送审金额为35850.95万元,审定金额30370.93万元,审减金额5480.02万元,审减率15.29%。
(五)推进“风险防控”攻坚行动,坚决筑牢安全防线。一是兜牢基层“三保”。牢固树立习惯过“紧日子”思想,从预算源头构建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统筹有力、讲究绩效的预算安排机制,2025年市直单位相关支出预算安排同比减少2853万元,压减比例达10.74%。二是严肃财经纪律。根据财政部及湖南省财政厅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围绕地方政府债务监督、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两个方面内容,认真组织自查自纠,建立了地方财经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台账;4月以来,对安江、茅渡等6个乡镇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检查发现违规发放津补贴、奖励性补贴及公务接待、出差费用、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10个,涉及资金15.79万元。目前,已移交乡镇立行立改,追缴资金2.329万元,剩余资金和问题正在清收整改中;5月启动了银行账户清理、会计基础工作、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监管等方面全面摸排自查。对全市163家预算单位开展财政基础管理“强基固本”行动重点核查。三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每月对政府性债务到期情况进行梳理,动态调整偿债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确保到期债务偿还不“爆雷”。1-5月已偿还政府性债务本息合计18246.07万元,其中:本金12176.82万元、利息6069.25万元。四是积极稳妥推进PPP相关工作。我市已于2月将安江高铁站前广场及配套管网建设PPP项目、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PPP项目未付款纳入工信拖欠企业账款范围。经与东珠公司多次谈判,已免除该项目违约金88万元并减少2022年-2026年投资回报金额368万元,为政府减少了456万元的支出责任。同时已明确由顺达公司作为安江高铁项目运营方并制定运营方案,推动项目尽快整改。五是抓好巡视整改工作。制定《洪江市财政局巡视整改工作方案》及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个清单”,将巡视反馈问题的整改任务逐一分解,实行“台账销号”管理。截至目前,由财政部门参与整改的共4类6个方面9个具体问题14条整改措施,5个具体问题全部已整改到位,14条整改措施中已完成10条、阶段性完成3条、正在整改中1条,并按照整改工作要求对相关整改资料及时进行了整理、修改、完善和更新,除安江高铁站PPP项目和2个审计反馈问题外均已完成整改。
(六)推进“领航强基”攻坚行动,增强队伍综合素质。一是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教育。采取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共开展集体学习5次,各党支部组织专题学习18场次,参与党员干部达650余人次。二是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年度财政干部培训计划方案,积极组织财政系统公务员参加“干部教育学习网”学习,半年参训率达100%。三是规范干部招考选拔任用与管理。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推荐1名乡镇财政所长任乡镇副科实职。完成8名事业专技人员职称晋升,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完成1名干部试用期满转正定级。制定招录人员计划,配合组织部门完成5名公务员的招考和考察。四是做好人员考核工作。客观、公正、科学、全面地完成2024年度干部职工年度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做好表彰奖励推荐申报工作,突出实绩导向,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坚持长短施策,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坚持组织收入与培育税源两手抓,短期狠抓立项争资和“三资”盘活,长期要坚定不移抓产业,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一是着力涵养培育财源。深入推进“三高四新”财源建设,加大优质本土企业扶持力度,加快“五好园区”提质建设,提升亩均税收。二是强化税收征管。持续深化税费精诚共治,加强重点项目、加油站、私房出租、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税收监管,重点解决关联企业税源流失问题。三是积极盘活国有“三资”。积极探索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市政工程等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科学合理设立特许经营权,挖掘有偿使用收入潜力。四是狠抓立项争资。聚焦政府专项债券和交通、水利、环保、科技等按项目为主分配资金的领域项目储备和对接,将政策机遇转化成项目落地、资金到位。
2、坚持节约为先,严把财政支出关口。精打细算管好“钱袋子”,切实将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一是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坚持“先有预算、再有指标、后有支出”,严把支出关口,严控预算追加事项,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二是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支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超越财政承受能力、不违规举债办事。三是发挥评审“过滤网”作用。发挥财政预算评审对财政资金的“过滤网”作用,重点审核政府购买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最大限度实现源头“节流”。
3、坚持改革赋能,激活财政发展动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扎实推进财政重点领域改革,有效激发财政发展活力。一是增强财政统筹能力。全面推进“四本预算”统编、统批、统管,建立以一般公共预算为关联节点,“四本预算”勾稽衔接、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2025年分别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4885万元、30045万元用于平衡一般公共预算。二是持续推行零基预算。对标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工作指南》,完善“五张清单”,深化配套制度建设,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4、坚持提质增效,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强化财政“大绩效”管理理念,继续实施财政“绩效管理巩固年”行动。一是提升绩效管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将事前绩效评估作为新增支出和项目申报的先决条件;强化结果运用,推进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深度融合。二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强化资金配置与资产存量挂钩机制,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跨部门、跨级次资产调剂和共享,持续健全完善与市场化运营相适应的资产出租管理制度。三是完善风险监控。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动态监测“三保”预算执行、库款流量余额、债务还本付息等情况,做到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5、坚持底线思维,筑牢财政安全屏障。统筹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持续加强财政领域的风险防范,确保财政持续平稳运行。一是兜牢“三保”支出底线。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健全“三保”预算事前审核和事中监控机制,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二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按照“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严控风险”的目标要求,全力做好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和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同时,建立全口径政府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管约束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